[发明专利]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72764.4 | 申请日: | 2022-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17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任小舟;王中全;吕文志;李坤;华天波;保善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0 | 分类号: | E02D29/00;E02D29/045;E02D31/00;E02D31/12;E02D19/06;E03B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陈法君 |
地址: | 61006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建筑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包括:地下室底板、底板侧墙、地下室楼板和楼板侧墙,所述抗浮地下建筑结构还包括:支护结构和盲管,其中,所述支护结构与所述楼板侧墙之间设有通风廊道,所述通风廊道内设有导水的水槽;所述盲管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盲管的水平段采用透水管体,盲管的竖直段采用隔水板体管体;盲管的水平段预埋于地下室底板的下方岩土内,盲管的竖直段沿所述通风廊道向顶侧布置,且所述盲管的竖直段上设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的出水口位于水槽上方。通过抗浮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完成对地下室墙壁与周围基层的隔离,使地下室外墙外立面处于干燥状态,减少裂隙水的腐蚀和侵蚀,给建筑墙体内壁以干燥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已占据了地上和地下空间,对于地下空间的探索不断加强,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丰富,导致建筑业发展地下空间的技术受到极大限制。地下水对于地下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另个方面,第一是施工阶段,必须排出地下水,提供一个人类活动的干作业环境,这时候就需要降水、隔水和排水措施,第二个阶段是施工完成后,地下空间的利用同样需要叶干燥的环境,此时需要的防水和堵水措施。
地下建筑结构只要其深度达到了地下水位以上,其本身就悬浮于地下岩土和水中(像船一样),建筑承受地下岩土的地基承载力同样收到水的浮力,只有自身重量与上诉的承载力和浮力相当,建筑才处于平衡状态。建筑本身荷载是个定值,地基承载力也几乎恒定,地下水的浮力会受到季节变化引起的水位变化而产生变化,导致建筑物受损伤。
常规的抗浮设计有多种,1、地下建筑上面覆土压重,会增加建造成本2抗浮桩和抗浮锚杆设计,但常常因为水位变化产生疲劳破坏而失效。
地下工程施工,为了防治周边土方垮塌、边坡失稳,常采取一些支护措施,比如,支护桩、地连墙、止水帷幕等。但这些支护结构都是临时结构,工程施工完毕立即土方回填,预埋管线等再次开挖埋管。地下室结构外墙始终与回填土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通过抗浮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完成对地下室墙壁与周围基层的隔离,使地下室外墙外立面处于干燥状态,减少裂隙水的腐蚀和侵蚀,给建筑墙体内壁以干燥环境。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所述抗浮地下建筑结构包括:地下室底板、底板侧墙、地下室楼板和楼板侧墙,其中,底板侧墙砌筑于地下室底板上,地下室楼板位于底板侧墙的顶侧,楼板侧墙砌筑于地下室楼板之上;所述抗浮地下建筑结构还包括:支护结构和盲管,其中,所述支护结构与所述楼板侧墙之间设有通风廊道,所述通风廊道内设有导水的水槽;所述盲管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盲管的水平段采用透水管体,盲管的竖直段采用隔水板体管体;盲管的水平段预埋于地下室底板的下方岩土内,盲管的竖直段沿所述通风廊道向顶侧布置,且所述盲管的竖直段上设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的出水口位于水槽上方。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盲管的水平段采用透水混凝土与螺旋筋预制,盲管的竖直段采用细石混凝土与螺旋筋预制。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盲管的水平段与竖直段的连接处外侧设有加强胶圈。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护结构顶侧设有结构盖板,所述结构盖板底层为回填土层;所述盲管的顶部与结构盖板平齐,并与结构盖板的排水结构连通,且所述盲管的顶部设有向内的单向导通阀。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风廊道顶侧设有密封板带。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密封板带上各密封板有设置于楼板侧墙上的支撑牛腿完成结构支撑。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护结构与底板侧墙之间设有回填层。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风廊道位于所述回填层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727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