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68629.2 | 申请日: | 2022-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33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翔;卢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07 | 分类号: | H02M3/07;H02M1/44;H0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7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换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变换器其控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变换器增加了电容Ca、电感La、开关管Q3及二极管D1、D2。本发明在输出电流较大的应用环境下,可以有效降低变换器的主开关管Q1硬关断带来的损耗,同时可有效缓解主开关管Q1硬关断产生的应力尖峰导致器件选型困难、EMI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是当前开关电源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硬开关技术因开关损耗大,EMI性能差逐步被软开关技术所代替。目前应用较多的软开关技术主要是零电压开通技术,即实现开关管开通时两端电压为零。
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1039117.2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提出的一种可实现BUCK变换器的主开关管Q1软开通的控制方法,BUCK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图如1所示,BUCK变换器通过在主开关管Q1导通前,将BUCK变换器中点电压Vs抬升至输入电压Vin附近,然后再让主开关管Q1导通,从而实现主开关管Q1的ZVS(零电压开通)。由于该控制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电感L电流是否过零来实现。
然而,上述控制方法存在以下弊端:主开关管Q1虽然是零电压开通,但仍为硬关断,流过主开关管Q1的最大电流大于2倍的输出电流。在输出电流较大的应用场合,上述BUCK变换器会出现主开关管Q1关断尖峰应力大,关断损耗大问题,从而导致器件选型困难、EMI差及变换器整体效率低。而采用传统的电容吸收电路(如图2所示),又会导致效率明显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可有效减小变换器的主开关管的关断应力,提高变换器的适用性、器件可靠性及EMI性能,降低器件选型难度。同时可实现变换器的主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提高变换器的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换器,包括开关管Q1、开关管Q2、电感L以及电容Co;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到输入电源,开关管Q1的源极同时与电感L的一端和开关管Q2的漏极联接,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Co的一端,开关管Q2的源极同时连接到地,电容Co的另一端连接到地,
变换器还包括辅助电路,辅助电路具有开关管Q3、电感La、电容Ca、二极管D1以及二极管D2;开关管Q3的一端与输入电源连接,开关管Q3的另一端与电感La的一端及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电感La的另一端与电容Ca的一端及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及电容Ca的另一端连接到地。
优选的,电容Ca为多个电容串联或并联的集合,开关管Q3可以为多个开关管串联或并联的集合。
上述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开关管Q1导通,开关管Q1导通时,输入电源通过开关管Q1和电感L向电容Co及变换器的负载供电;
在开关管Q1导通期间,控制开关管Q3导通一固定时间,在开关管Q3导通期间,输入电源通过开关管Q3和电感La向电容Ca充电,使得电容Ca的电压充电至输入电压,此时,开关管Q2、二极管D1、二极管D2均截止;
控制开关管Q1和开关管Q3关断,此时,由于电容Ca上存在与输入电压相同的电压,所以主开关管Q1关断时,其两端的电压被钳位在零,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开关管Q1关断后,电容Ca通过二极管D1和电感L向电容Co及负载供电,直至电容Ca上的电完全放完,控制开关管Q2导通。
尤其要说明的是:一个开关周期内,开关管Q3所需导通时间T计算如下:
其中,Vin为变换器的输入电压、ula为辅助电感La两端电压、uca为辅助电容Ca两端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686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