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性能测试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65582.4 | 申请日: | 2022-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73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 发明(设计)人: | 孙思扬;吕雪玮;裴龙;陈磊;王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4B17/15 | 分类号: | H04B17/15;H04B17/29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谷敬丽;郝博 |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汽车 无线通信 性能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性能测试系统,包括:微波暗室内部铺设有吸波材料,用于消除无线信号的反射;机械摇臂用于带动测量天线沿预设的轨迹移动,按照预设采样半径对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进行球面测试;电磁环境模拟材料铺设于暗室地面,用于构建车辆真实使用环境的电磁特性等效缩比模型,承载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车辆转台承载并带动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及电磁环境模拟材料在水平面转动;基于该场景,在等效测试频率下,对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进行无线通信性能测试,得到真实待测车辆的无线通信性能指标。本发明考虑了待测车辆各种真实使用环境的电磁特性,大幅降低了暗室建设成本及测试场景布置的复杂性,并提高了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性能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以及车载信息娱乐设备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大量使用无线技术来实现车对车(V2V)、车对基础设施(V2I)、车对行人(V2P)以及车对网络(V2N)的连接。在这种技术趋势下,现代汽车越来越像一个集成了一系列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及多种传输系统的无线技术中心,对于可靠通信链路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如何在车辆投放市场之前确保其无线连接的绝对可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线通信天线及模块在装车之后,其性能受到安装车体及整车实际使用环境的影响。在装车之前进行的单体级天线及模块性能测试结果,不能真实地反应装车之后整车无线通信性能的差异。因此,在整车实际工作环境下对车辆的无线通信性能进行测试,以确保其满足真实使用环境下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是未来整车无线通信性能测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整车无线通信性能的测试,现有方案是在全电波暗室内,将待测车辆停放于转台中心,使用测量天线对待测车辆的辐射参数进行球面采样(幅度及相位)。通过近远场变换的方式,得到待测整车级车载天线的远场方向图,通过远场直接测量的方式,得到整车级无线通信OTA性能指标。作为一种自由空间测试方案,该方案对于整车级无线通信性能测试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及测试一致性,并且具有令人满意的测试效率。该方案的主要缺点在于,并未考虑实际使用环境,包括路面、周边建筑物、其它车辆等,对于待测车辆无线通信性能的影响。汽车作为道路交通的参与者,不存在自由空间的使用场景,因此,其测试结果,并不能够表征待测车辆的真实整车无线通信性能。
另一种现有方案,通过在暗室地面上铺设模拟各种真实使用地面电磁特性的底部材料,以模拟车辆在路面的真实使用场景。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路面状况对于整车无线通信性能的影响。该方案的局限性在于,考虑到待测车辆及路面模拟材料的尺寸、重量,以及转台的承载能力,该路面模拟材料的铺设区域并不大,仅限于车身周围。但是,在真实道路行驶环境中,无线信号的耦合和反射,绝不仅仅来源于车辆周边的一小部分地面。而是来源于周围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范围内的道路路面,周边建筑物,以及其它车辆、路灯等交通参与者。因此,待测车辆的无线通信性能,必须在重构的模拟真实使用环境中进行测量。对于待测车辆的整车级无线通信性能测试,这是在暗室中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微波暗室、位于微波暗室内的安装有测量天线的机械摇臂、电磁环境模拟材料和车辆转台;
其中,微波暗室内部四个侧壁及顶部上表面铺设有吸波材料,用于消除无线信号的反射;
安装有测量天线的机械摇臂用于:带动测量天线沿预设的轨迹移动,按照预设采样半径对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进行球面测试;
电磁环境模拟材料铺设于暗室地面,用于模拟车辆真实使用场景,构建车辆真实使用环境的电磁特性等效缩比模型,并承载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
车辆转台,用于承载并带动所述待测车辆等效缩比模型及电磁环境模拟材料在水平面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655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