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频与局部放电信号非接触同相位测量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53833.7 | 申请日: | 202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4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谭向宇;李文云;王达达;钱国超;徐肖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细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8 | 代理人: | 黄劼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局部 放电 信号 接触 相位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频与局部放电信号非接触同相位测量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测量模块,用于对工频信号进行同相位非接触测量;所述第一测量模块包括第一极板和与其相连的低通同相位放大电路;第二测量模块,用于对局部放电信号进行同相位非接触测量;所述第二测量模块包括第二极板和与其相连的高通同相位放大电路;数据分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通同相位放大电路和高通同相位放大电路相连,用于对工频信号及局部放电信号进行波形分析,得出局部放电类型。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分别对工频信号与局部放电信号进行同相位非接触测量,提高了局部放电信号测量的信噪比,提高了工频相位同步精度,进而提高了放电类型的识别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局部放电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频与局部放电信号非接触同相位测量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行业迅猛发展,对电力行业中各种参数的测量变得十分重要。其中,对局部放电的测量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安装位置的局部放电进行监测,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小损失。
但是,目前的局部放电监测装置,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目前的局部放电监测装置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接入电压信号,但在实际应用中,工频同步相位和传感器采集相位可能不一致,造成局部放电信号相位出现偏差,导致类型识别率低;从装置的交流供电电源处引入220V工频电压信号,同步采用该电压信号并通过该信号实现各个传感器信号的相位标定,但该方式会因感性、容性设备的影响,造成相位同步偏差;装置内同步触发采集,即装置自身产生一个50Hz固定频率的同步信号,该信号由装置晶振分频产生,其相位和实际工频信号需要标定,而且运行时间一长,晶振固有偏差也会导致同步信号发生偏移。
因此,目前的局部放电监测装置,会出现相位同步偏差、同步信号发生偏移,测量准确度不足,若局部放电信号相位出现偏差则会导致放电类型识别率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频与局部放电信号非接触同相位测量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局部放电监测装置,会出现相位同步偏差、同步信号发生偏移,测量准确度不足,若局部放电信号相位出现偏差则会导致放电类型识别率低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工频与局部放电信号非接触同相位测量装置,包括:
第一测量模块,用于对工频信号进行同相位非接触测量;所述第一测量模块包括第一极板和与其相连的低通同相位放大电路;
第二测量模块,用于对局部放电信号进行同相位非接触测量;所述第二测量模块包括第二极板和与其相连的高通同相位放大电路;
数据分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通同相位放大电路和高通同相位放大电路相连,用于对工频信号及局部放电信号进行波形分析,得出局部放电类型。
优选的,所述低通同相位放大电路,至少包括:低频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及第一放大比例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极板通过所述低通滤波器与所述低频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比例电路与所述低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还与所述低频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高通同相位放大电路,至少包括:高频放大器、高通滤波器及第二放大比例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极板通过所述高通滤波器与所述高频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比例电路与所述高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还与所述高频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
优选的,所述低通同相位放大电路,包括:低频放大器,其中,
所述低频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极板相连,还通过并联的第二电阻与第一电容接地;所述低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接地,还通过第四电阻与所述低频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低频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数据分析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高通同相位放大电路,包括:高频放大器,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538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