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阴极以及应用其的电解炉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52054.5 | 申请日: | 202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8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雅民;何芳颂;王承贵;赖心兰;谢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34 | 分类号: | C25C3/34;C25C7/00;C25C7/02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达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刘学涛 |
地址: | 341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阴极 以及 应用 电解 | ||
一种混合阴极,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位于中部的底盘部和连接在底盘部边缘凸起的边缘部,所述底盘部内置固态阴极,固态阴极存在外露于底盘部的部分;托盘内承载液态阴极,固态阴极和液态阴极构成混合阴极。还涉及一种应用有混合阴极的电解炉,混合阴极连接至电源装置的负极,还包括:炉体;托架,设于炉体底部,混合阴极设置在此托架上;阳极,顶部连接升降装置,底部正对混合阴极,所述混合阴极连接至电源装置的负极,阳极连接至电源装置的正极;接收器,设置在混合阴极下方,用于接收混合阴极溢出的金属液。采用本发明的混合阴极的电解炉,通过半径递增的结构特征补偿阳极在电解过程中的消耗,维持极距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稀土电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阴极,还涉及一种应用有混合阴极的电解炉,通过固定阳极,单独转动阴极即可稳定极距。
背景技术
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镧系和钪、钇共17种元素的总称,常用RE或REE表示,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能,是当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原材料。含稀土元素制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特殊合金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等广泛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稀土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稀土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在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生产中,电解是常用生产方法,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生产的电解温度通常在约900℃以上。
现有的稀土熔盐电解炉有多种的结构,例如阴极上置、阴极下置和液态下阴极等结构,其中阴极上置的结构产品得率和质量较高,从大型高量产稀土金属冶炼生产看,选用液态阴极结构槽型被认为是稀土熔盐电解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与阴极上置相比,下置液态阴极的优势在于:阴极在底部,只有石墨阳极在电解槽上部,因此电解炉上部空间较大,便于操作,有利于提高自动化程度;金属直接在槽底析出,金属溶解损失和二次氧化降低,可以提高电流利用率;在上溢过程中阳极气体对熔体扰动相对较小,有利于稳定电解过程,提高槽体使用寿命;可实现底部出金属,便于连续大规模生产,能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
但下置液态阴极还存在极距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极距动态变化,且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导致电解速率无法准确控制,经分析,极距不稳定是由于两方面因素的叠加所导致的:其中一因素是阳极的消耗,电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阳极作为消耗品,其朝向阴极的电解面与阴极之间的距离即极距,随着阳极逐渐被消耗,极距也随之增大,基于阳极被消耗因素的影响,现有技术存在应对方案,将阳极连接在一升降装置上,通过升降装置将阳极下移以补偿阳极的消耗,但在实际中,极距难以精准获取,电解炉内温度高达900℃以上,常规探测无法适用,目前均是通过得到的金属液产出量换算得到阳极的消耗,以此反馈控制升降装置,但电解炉内反应复杂,无法获取较为可靠的阳极消耗量;另一因素在于,电解炉内反应情况复杂,以及需要添加来料维持反应,使得液态阴极的液面存在波动,因此即使能补偿阳极的消耗,但无法补偿液态阴极因不可预知因素导致的波动现象,再加之,金属液随着反应的进行液面逐渐升高,虽然一定程度补偿了阳极消耗,但无法控制完全补偿,况且达到一定量后,需要通过一定方法例如虹吸法向外抽取金属液,比如导致液态阴极液面骤降,属于可预知的不可避免的极距变动。
综上分析,目前下置液态阴极虽然符合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方向,但极距的恒定控制依然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阴极以及应用其的电解炉来解决,接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阐述。
一种混合阴极,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位于中部的底盘部和连接在底盘部边缘凸起的边缘部,所述底盘部内置固态阴极,固态阴极存在外露于底盘部的部分;托盘内承载液态阴极,固态阴极和液态阴极构成混合阴极。
作为优选地,混合阴极的固液体积比为5%:95%;固态阴极在电解初期提供了阴极,提升了电解效率并一定程度提高了托架的稳定性,液态阴极的高度恒定,不受金属液的生成和抽取的影响,维持极距恒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520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