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14345.5 | 申请日: | 202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85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练贵盛;练国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瑞凯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G06F30/27;G01R31/396;G01R31/389;G06F1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赵增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容 多种 电池 充电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STM芯片实时检测充电桩充电头是否电连接待充电电池组,所述充电头接口导电线采用铝线制作,STM芯片可根据待充电电池组接口自动切换适配充电头;
S2:充电头电连接待充电电池组,STM芯片根据待充电电池类型选择充电类型,所述充电类型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交流充电、脉冲充电、反射充电;
S21:当选择恒流充电或恒压充电时,STM芯片实时获取电池组实时数据,电池组实时数据包括电池欧姆内阻、极化内阻、电池组电压、电池容量、温度数据,将获取的电池组实时数据输入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根据电池组实时数据实时调整误差参数,进而实现对电池组输入端电压或电流的调整;
S22:当选择交流充电或脉冲充电或反射充电时,STM芯片实时获取电池组实时数据,电池组实时数据包括电池欧姆内阻、极化内阻、电容值、电感值、电池组容量、温度数据、传导系数,计算传导系数G(s);
其中,L为电池电感,C为电容,R为电阻,s为传递变量,δ为电池类型充电参数,不同电池类型或电池组大小决定,τ为电池寿命相关度值,随电池使用时间而变化;电池电阻会随充电时间而增大,传递函数随之改变;
S3:STM芯片根据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结果进而控制充电头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采用不同类型电池的历史充电数据以及使用数据训练,进而获得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TM芯片根据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结果进而控制充电头电连接,具体包括若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结果是暂停时,则控制充电头断开电连接,若输出结果是继续充电或调整误差参数时,则继续保持充电头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TM芯片可根据待充电电池组接口自动切换适配充电头,包括交流输出接口7端子结构,包括交流电源接口、第一备用触头、第二备用触头、中线、保护接地头、充电确认头、控制确认头;还包括直流输出接口插头即标准9空插头,含有通信接口2个,直流输出接口2个、备用电源接口2个,插枪判断接口2个,PE接地端口1个;采用铝线制作,直流输出接口和交流输出接口的接触头共用多个接口,在不同充电模式下实现自动切换。
5.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头检测模块,STM芯片实时检测充电桩充电头是否电连接待充电电池组,所述充电头接口导电线采用铝线制作,STM芯片可根据待充电电池组接口自动切换适配充电头;
充电类型选择模块:充电头电连接待充电电池组,STM芯片根据待充电电池类型选择充电类型,所述充电类型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交流充电、脉冲充电、反射充电;
当选择恒流充电或恒压充电时,STM芯片实时获取电池组实时数据,电池组实时数据包括电池欧姆内阻、极化内阻、电池组电压、电池容量、温度数据,将获取的电池组实时数据输入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根据电池组实时数据实时调整误差参数,进而实现对电池组输入端电压或电流的调整;
当选择交流充电或脉冲充电或反射充电时,STM芯片实时获取电池组实时数据,电池组实时数据包括电池欧姆内阻、极化内阻、电容值、电感值、电池组容量、温度数据、传导系数,计算传导系数G(s);
其中,L为电池电感,C为电容,R为电阻,s为传递变量,δ为电池类型充电参数,不同电池类型或电池组大小决定,τ为电池寿命相关度值,随电池使用时间而变化;电池电阻会随充电时间而增大,传递函数随之改变;
充电完成判断模块:STM芯片根据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结果进而控制充电头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兼容多种电池充电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采用不同类型电池的历史充电数据以及使用数据训练,进而获得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瑞凯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瑞凯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1434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