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1393.6 | 申请日: | 202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9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萍;梁举;梁湖;温志伟;张贵;孙晓波;朱燕志;袁中华;杜呈表;刘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50 | 分类号: | B29C45/50;B29C45/17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陈承哲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塑 塑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包括熔胶筒,熔胶筒内置有可旋转和可沿其轴向方向前后移动的螺杆,螺杆的前端沿其轴向方向设有过胶头,过胶头包括连接轴和挤胶部,连接轴连接螺杆和挤胶部,连接轴上套设有可在挤胶部与螺杆之间轴向前后移动的过胶圈,过胶圈的内壁与连接轴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过胶道,挤胶部与熔胶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过胶道的第二过胶道,过胶圈背向螺杆的端面上周向设有与第一过胶道连通的凹球面槽,连接轴上沿其周向设有若干作为过胶圈与过胶头之间相对运动的中间件,中间件上具有能够与凹球面槽贴紧的球面,以阻止过胶圈与挤胶部接触,从而能够避免过胶头随螺杆在旋转的过程中与过胶圈之间产生平面摩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注塑机通常采用螺杆式的过胶塑化,而螺杆式塑化装置主要由马达、螺杆、料筒、过胶头、过胶圈、射嘴和加热圈等组成,是注塑机完成均匀塑化,实现定量注射的核心部件。其中,螺杆式塑化工作原理:预塑时,马达带动螺杆在料筒内旋转,将螺槽(螺杆与料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的物料连续地向前推进,料筒外壁上的加热圈将热量传递给物料,固体物料在外加热和螺杆旋转剪切的双重作用下,并经过螺杆各功能段的热历程,达到塑化和熔融的状态;在熔胶的过程中,被塑化的物料在螺杆的作用下经过胶圈流入过胶头的前端,并产生背压,推动螺杆后移完成熔料的计量;在注射时,螺杆起柱塞的作用,在油缸作用下,迅速向前移动,将计量室中的熔体通过射嘴注入模具。
然而,传统的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在溶胶动作时产生背压的情况下,过胶圈与过胶头之间产生直面或斜面的平面摩擦,导致过胶头和过胶圈均容易被过摩损,若摩损严重,只能通过更换过胶圈与过胶头来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其能够在溶胶动作时产生背压的情况下,避免过胶圈与过胶头之间产生直面或斜面的平面摩擦,以克服现有传统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中的过胶圈和过胶头之间普遍存在平面摩擦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注塑机用过胶塑化装置,包括熔胶筒,所述熔胶筒内置有可旋转和可沿其轴向方向前后移动的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与熔胶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熔胶室,所述螺杆的前端沿其轴向设有过胶头,所述过胶头包括挤胶部和连接所述挤胶部与所述螺杆的前端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套设有可在挤胶部与螺杆之间轴向前后移动的过胶圈,所述过胶圈的内壁与连接轴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过胶道,所述挤胶部与所述熔胶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过胶道连通的第二过胶道,所述过胶圈背向所述螺杆的端面上周向设置有与第一过胶道连通的凹球面槽,所述连接轴上沿其周向设置有若干作为所述过胶圈与所述过胶头之间相对运动的中间件,所述中间件上具有能够与所述凹球面槽贴紧的球面,以阻止所述过胶圈与所述挤胶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件为滚珠体,各所述滚珠体置于所述连接轴的外壁上,各所述滚珠体在所述连接轴的轴向前后方向的自由度分别通过所述挤胶部和所述凹球面槽限制,各所述滚珠体在所述连接轴的径向方向的自由度通过所述凹球面槽限制。
进一步地,各所述滚珠体之间间隔均匀设置且形成一圈滚珠体。
进一步地,所述过胶圈与所述熔胶筒间隙配合并使所述过胶圈在工作中处于悬浮状态;在熔胶动作时,已被熔融的胶料在所述过胶圈的外壁上形成有用于阻止所述熔胶室内的熔体通过所述过胶圈与熔胶筒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第二过胶道的一层熔体膜。
进一步地,所述过胶圈与所述螺杆之间设置有能够与所述过胶圈抵压的密封件,以封闭所述熔胶室内的熔体进入所述第一过胶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胶道靠近所述螺杆的一端沿其周向设置有圆锥台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的外壁上还沿其周向设置有圆锥台体,所述圆锥台体的外壁与所述圆锥台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用于导向所述熔胶室内的熔体进入第一过胶道的导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13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渔轮及其设计方法
- 下一篇:能量转换系统及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