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的间隔棒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39570.7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1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范圣平;李林勇;王一凡;李华亮;李竞;王佩犇;王琪如;刘羽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12 | 分类号: | H02G7/12;H02G7/1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吴松滨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馈能式 电磁 阻尼 减振器 间隔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的间隔棒,间隔棒包括:若干首尾相连的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每一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包括:第一线夹、第二线夹、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外壳体、齿轮轴、齿轮轴固定板、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电机以及内壳体;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夹持电缆导线,当电缆导线产生振动时,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的往复运动,通过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内的齿条和齿轮带动电机转动。从而电机获得旋转运动产生阻尼力,同时通过控制组件对电机的负载电阻进行调整对电缆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进行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的间隔棒。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网建设同步加快,在输送线路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输送线路中的导线之间随着微风振动以及尾流振动等外界激励下相互碰线或发生导线间空气绝缘击穿,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道线之间安装间隔棒,通过耗能达到减缓导线振动的目的。
目前,在电网建设中使用最多的阻尼型间隔棒为橡胶式间隔棒,此设计通过橡胶的粘性以及弹性实现吸收振动且具有一定的阻尼,然而橡胶阻尼容易磨损,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的间隔棒,通过电机产生电磁阻尼力提供间隔棒的阻尼,避免了现有橡胶阻尼容易磨损的问题,提升间隔棒的性能。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的间隔棒,包括:若干首尾相连的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
每一所述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包括:第一线夹、第二线夹、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外壳体、齿轮轴、齿轮轴固定板、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电机、内壳体、控制组件收纳舱以及控制组件;
所述第一线夹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体外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齿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外壳体内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二端经所述内壳体外部左侧端面穿入所述内壳体内;所述齿轮轴固定板与所述内壳体外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齿轮轴固定在所述齿轮轴固定板上,所述齿轮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齿轮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在所述齿轮轴的中间区域,所述齿轮轴的中间区域为所述齿轮轴两端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且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控制组件收纳舱与所述内壳体外部右侧端面连接;所述第二线夹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组件收纳舱外部右侧端面连接;所述电机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内壳体内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外壳体的右侧为开放式结构,所述内壳体可经所述外壳体的右侧滑入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或经所述外壳体的右侧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滑出;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采集电机所生成的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信号计算电缆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在振动频率以及振动幅值达到预设范围时,根据预设的振动幅值削减比例计算目标阻尼系数,根据电压信号、振动频率以及目标阻尼系数,计算实际阻尼系数与目标阻尼系数相同时所需调整的电阻值,继而根据所述电阻值对所述电机的负载电阻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体内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导向杆的第二端经所述内壳体外部左侧端面穿入所述内壳体内。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馈能式电磁阻尼减振器,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内壳体内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内壳体内部左侧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齿条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夹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线夹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95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