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36111.3 | 申请日: | 202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1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K5/20 | 分类号: | H02K5/20;H02K5/10;H02K9/04;H02K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顾川江 |
地址: | 472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水 功能 高效 散热 新能源 汽车电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散热壳体,冷却机构,电机,通风器和风扇;散热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散热壳体内固定安装有电机,散热壳体的两侧安装有冷却机构,散热壳体的顶部安装有多个通风器,通风器内安装有风扇,冷却机构包含水箱、冷却管、进水口、水冷器和循环泵,散热壳体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有水箱,水箱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进水口。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电机在长时间运行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冷却机构散热有效的将热量带走,避免内部的连接线路烧毁,保护驾驶者的生命安全,透气防水网避免雨水进入汽车电机的内部,更好的阻挡水通过散热孔进入,防止电机的短路损坏引发火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由电能替代石油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其动力电源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等,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其中推动汽车行驶的电机是汽车动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电机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一般是直接安装在车体内部的,电机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正常驾驶,仅通过风扇散热无法有效的将热量排出,很容易导致内部的连接线路烧毁,对生产员工和驾驶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如果通过在电机外壳开设风口散热,在遇到涉水路段时不能有效的保护电机进水,外界雨水会通过风口进入电机内部,造成电机的短路损坏引发火灾,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从而在长时间运行电机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冷却机构散热有效的将热量带走,避免内部的连接线路烧毁,保护驾驶者的生命安全。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散热壳体,冷却机构,电机,通风器和风扇;散热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散热壳体内固定安装有电机,散热壳体的两侧安装有冷却机构,散热壳体的顶部安装有多个通风器,通风器内安装有风扇,冷却机构包含水箱、冷却管、进水口、水冷器和循环泵,散热壳体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有水箱,水箱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进水口,水箱内部固定连接有水冷器,水箱底部和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循环泵,循环泵右侧固定连接有冷却管。
散热壳体的两侧安装有冷却机构,散热壳体的顶部安装有多个通风器,通风器内安装有风扇,通过冷却机构和通风器散热,电机在长时间运行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正常驾驶,散热壳体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有水箱,水箱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进水口,水箱内部固定连接有水冷器,水箱底部和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循环泵,通过冷却机构散热有效的将热量带走,避免内部的连接线路烧毁,保护驾驶者的生命安全。
进一步,冷却管的两端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一端延伸至水箱内部,连接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管,冷却管右侧固定连接有防护罩,防护罩内设置有多个通孔,冷却管穿过通孔。
冷却的两端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一端延伸至水箱内部,连接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管,冷却管右侧固定连接有防护罩,通过冷却管将汽车电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冷却管水循环实现对汽车电机的降温。
进一步,通风器表面覆盖有透气防水网,透气防水网下方设置有通风器,通风器内安装有风扇,风扇包含马达和风扇叶,马达顶部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风扇叶。
通风器表面覆盖有透气防水网,透气防水网下方设置有通风器,当新能源汽车在行驶时遇到涉水路段时,透气防水网避免雨水进入汽车电机的内部,更好的阻挡水通过散热孔进入,在遇到涉水路段时能有效的保护电机防止进水,从而防止电机的短路损坏引发火灾。
进一步,通风器固定连接在散热壳体顶部,风扇安装在通风器内部,通风器包含通风壳体和通风盖,通风壳体安装在散热壳体顶部,通风盖可拆卸的安装于通风壳体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6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