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及减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16615.9 | 申请日: | 2022-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34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孟巍;康庄;张子照;孙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1/38 | 分类号: | B63B1/3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王海婷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高效 气泡 装置 方法 | ||
1.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生产机构(6)、气体传导机构和气体释放机构(2),所述气体生产机构(6)设置在船舶(1)的艏部位置,所述气体释放机构(2)设置若干组,若干组气体释放机构(2)均匀对称分布在船舶(1)的左右舷处,所述气体生产机构(6)和气体传导机构设置在船体中心线上,所述气体生产机构(6)和气体传导机构连接,所述气体传导机构与气体释放机构(2)连接;
所述气体传导机构包括导气空心管(3)、空气压力罐(5)、空气分流舱(4)和流量仪,所述空气压力罐(5)通过管路与空气分流舱(4)连通,所述空气分流舱(4)通过若干导气空心管(3)与若干气体释放机构(2)一一对应连通;在空气分流舱(4)上设有流量仪;
所述气体产生机构包括空气压缩机和限压阀,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管路与空气压力罐(5)连通,在管路上设置限压阀;
所述气体释放机构(2)包括进水口(13)、进水口挡板(7)、进气口导管(8)、气-液排出口(12)、气-流混合室(10)、固定夹板(11)和气-液排出口挡板(9);
在固定夹板(11)上设有围板框架(14),在围板框架(14)内的一侧设置进水口挡板(7),另一侧设置气-液排出口挡板(9),所述进水口挡板(7)和气-液排出口挡板(9)均倾斜布置,进水口挡板(7)和气-液排出口挡板(9)之间形成气-流混合室(10),所述气-流混合室(10)的顶部设有顶盖,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在固定夹板(11)上,所述顶盖与进水口挡板(7)和气-液排出口挡板(9)固定连接,在气-流混合室(10)的顶盖的中心处穿入进气口导管(8),在进水口挡板(7)与底板之间形成进水口(13),在气-液排出口挡板(9)与底板之间形成气-液排出口(12),所述进气口导管(8)与对应的导气空心管(3)连通,通过固定夹板(11)将气体释放机构(2)固定在船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仪与中控系统连接,通过中控系统控制进入气体释放机构中的空气流量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框架(14)为长方体框架,其长宽高比例为6:2.6: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挡板(7)相对于船底的倾斜角度为15度,气-液排出口挡板(9)相对于船底的倾斜角度为1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导管(8)相对水流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35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口挡板(7)长度为气-液排出口挡板(9)长度的2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口(13)和气-液排出口(12)的尺寸相同,进水口(13)和气-液排出口(12)长和高的比例均为8.5: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围板框架(14)与固定夹板(11)的连接处设有防水密封胶圈,在气体释放机构表面涂覆有防腐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空心管与各个连接件的连接处均采用防脱落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节能高效气泡减阻装置的减阻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空气压缩机根据限压阀产生一定流速的空气,空气顺着管路流入空气压力罐(5)中;随后顺着管路流入空气分流舱(4),连接到中控系统上的流量仪时时监测流入空气分流舱内的空气流量;空气分流舱(4)内的空气根据气体释放机构(2)的分布以及数量沿导气空心管(3)流入到气-流混合室(10)内;在船舶在前行的过程中,相对于船舶前行速度,一部分水流会随着进水口(13)以一定速度进入到气-流混合室(10),并将进气口导管(8)中的空气沿着气-液排出口(12)一并排出于船外;此时排出的空气沿着船底形成气泡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1661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