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07580.2 | 申请日: | 202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9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胡修权;李江寒;李洁仪;易驰;赵晨;肖陈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99/00 | 分类号: | G01V99/00;G01V11/00;G06T17/05 |
代理公司: | 四川北新律师事务所 51366 | 代理人: | 谢宇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基于 构型 三维 地质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综合多种资料,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确定单井相解释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优选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极限值,开展单井和平面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和剖面构型进行表征;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初始储层构型模型;运用地层切片及人机交互技术对模型再处理,建立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以概率体为约束,建立储层岩相和参数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属于油气资源勘探领域。
背景技术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早期受勘探开发成本较高、工艺技术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深海勘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全球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待发现资源量巨大。据统计,全球深海待发现石油资源量超过300×108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超过34×1012m3,勘探开发潜力巨大(Walker R G ,1978;Weimer P 等,1991;Marcos Fette等,2009;殷树铮,2018;王陆新 等,2020)。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理论及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尤其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和深海钻井平台等理论技术与工艺逐渐趋向成熟,深水沉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Mann P 等,2007;熊浩浩 等,2014;肖彬,2014;张文彪 等,2016;张家烨,2018),深海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当今储层构型建模主要是利用多井模式拟合的思路,即利用测井信息,针对密井网区开展构型研究,其在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的开发油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受作业成本的限制,海上油气田即使到了开发中后期,仍多为稀井网区(平均井距1Km以上),常规的基于多井模式拟合的三维地质模型难以满足实际开发生产的需要。如何在稀井网区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成为一大难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综合多种资料,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确定单井相解释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优选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极限值,开展单井和平面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和剖面构型进行表征;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初始储层构型模型;运用地层切片及人机交互技术对模型再处理,建立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以概率体为约束,建立储层岩相和参数模型。这一套基于地震储层构型研究的三维地质建模思路与方法对稀井网区油气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油田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综合多种资料,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确定单井相解释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优选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极限值,开展单井和平面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和剖面构型进行表征;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初始储层构型模型;运用地层切片及人机交互技术对模型再处理,建立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以概率体为约束,建立储层岩相和参数模型。
为实现以上技术效果,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步骤S2:以岩心描述结果为基础,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
步骤S3:结合不同方向井震联合剖面,确定单井相解释和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剖面展布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75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轮振动试验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移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