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0978.X | 申请日: | 2022-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49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锋;王要伟;李彦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29/46 | 分类号: | B01D2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李向阳;张松林 |
地址: | 47103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滤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芯(100),包括:
滤芯本体(110),呈筒状,所述滤芯本体(110)通过至少两个板片(111)贴合连接构成,在所述滤芯(100)的筒壁上设有多个过滤孔(1111),在所述滤芯本体(110)的筒壁上设有滤芯流体入口(150);
滤芯流体管道(160),与所述滤芯流体入口(15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100)还包括:
底座(120),与所述滤芯本体(110)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盖板(130),与所述滤芯本体(1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板(130)的远离所述滤芯本体(110)的表面固定有压簧(1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210),具有中空的容纳腔室,在所述壳体(210)的侧壁上设有壳体输入管道(211)和壳体输出管道(212),所述滤芯(10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室内部,并且,所述底座(120)与所述壳体(210)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滤芯流体管道(160)对应于所述壳体输入管道(211);
端盖(220),扣合在所述壳体(210)的上端,并且,所述端盖(220)与所述壳体(210)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在所述端盖(220)与所述壳体(210)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端盖(220)与所述滤芯(100)的盖板(130)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压簧(140)的自由状态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孔(1111)在流体输入侧的孔径小于在流体输出侧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孔(1111)为在所述板片(111)的一个表面开设的盲孔,所述板片(111)的两个表面形成具有开口的开口表面和实体表面;
所述滤芯(100)通过n个所述板片(111)层叠构成,第i-1个所述板片(111)的所述开口表面与第i个所述板片(111)的实体表面相对层叠,其中,n≥2,2≤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111)呈圆环形,所述板片(111)的外径为所述滤芯(100)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111)的厚度和数量根据所述滤芯(100)的预设过滤精度和预设滤网截面率确定;
通过所述预设过滤精度确定所述过滤孔(1111)的最大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芯本体(110)通过两个所述板件(111)贴合连接后卷曲成筒状;
所述过滤孔(1111)为在所述滤芯本体(110)的侧壁上加工的多个滤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
支撑架(170),所述支撑架(170)与所述滤芯本体(110)的靠近进水方向的一侧的表面贴合连接;
所述支撑架(170)通过设有多个支撑架通孔的板状件卷曲形成筒状。
10.一种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过滤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S100、根据滤芯直径、过滤精度和需要的滤网截面率加工预设直径、厚度的板片,在板片上通过机械加工或蚀刻方法加工过滤孔,将至少两个板片层叠形成筒状结构的滤芯本体,将底座和盖板分别设置于筒状滤芯本体的下端和上端;
S200、将滤芯放入真空扩散焊设备内,对滤芯两端施加压力,压力为0.5MPa~50MPa,将真空扩散焊内部抽真空,真空度小于2×10-3Pa,对滤芯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300℃~2000℃,在预设时间内保压,直至各板片连接界面进行分子扩散在结晶形成固溶体及共晶体为止;
S300、对底座和盖板进行加工,使得底座和盖板与滤芯本体配合,加工滤芯本体的滤芯流体入口,将滤芯流体管道与滤芯流体入口焊接连接,在盖板的远离滤芯本体的表面焊接压簧;
S400、将滤芯放入壳体中,调整滤芯使得滤芯流体管道与壳体流体入口对应,将盖板扣合于壳体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盖板和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097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