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缆上控制盒、模式二充电连接线及缆上控制盒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73577.3 | 申请日: | 202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7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梦霞;施伟伟;邓薇;赵旭;车鲜彤;江国华;鵜飼一郎;于春涛;大野敏和;陈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骆文欣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模式 充电 连接线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缆上控制盒、模式二充电连接线及缆上控制盒的检测方法。该缆上控制盒包括继电器驱动回路;继电器驱动回路包括的第一MOS管与驱动控制模块电连接,第一MOS管与L主回路继电器电连接,L主回路继电器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MOS管的集极电连接,第二MOS管通过第二电阻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第三MOS管与驱动控制模块电连接,第三MOS管与N主回路继电器电连接,N主回路继电器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四MOS管的集极电连接,第四MOS管通过第五电阻与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实现更安全的继电器驱动,提升继电器驱动回路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缆上控制盒、模式二充电连接线及缆上控制盒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产业发展是世界各地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战略选择,实现“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利用电代替油,其是解决目前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新能源汽车作为利用捷径能源,减少依赖能源,降低碳排放量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可以使用模式二充电连接线来利用家庭供电网络进行充电,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很大的充电便利性。模式二充电连接线的正常工作是依靠缆上控制盒中继电器来驱动的,而继电器又要依赖其自身的驱动回路来驱动,但继电器长时间使用易导致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变大,可能引起触点发热融化导致继电器发生粘连,在充电过程中或者充电完成后需要切断继电器时继电器无法切断,进而导致一些充电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缆上控制盒、模式二充电连接线及缆上控制盒的检测方法,以解决无法准确判断继电器是否粘连,进而存在着火、触电风险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缆上控制盒,所述缆上控制盒包括L主回路、N主回路、PE主回路、L主回路继电器、N主回路继电器以及控制模块,所述L主回路继电器布置于所述L主回路,所述N主回路继电器布置于所述N主回路,所述缆上控制盒还包括继电器驱动回路;所述继电器驱动回路包括驱动控制模块、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
所述第一MOS管的基极和发射极分别与所述驱动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集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L主回路继电器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L主回路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集极电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MOS管的基极和发射极分别与所述驱动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集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N主回路继电器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N主回路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集极电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四MOS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驱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五MOS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以及第十电阻;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发射极以及所述第三MOS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基极、所述第三MOS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MOS管的集极电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35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