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47207.2 | 申请日: | 2022-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65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白石善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张艳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一种转向装置,具备内柱、外柱、吊架、固定构件。吊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供固定构件的轴部贯通的引导孔。在吊架的引导孔的缘部,设置有固定部和阻力渐增部。固定部供固定构件的座部抵接以将吊架固定到内柱。阻力渐增部配置在固定部的前方侧,在由于对转向轴输入二次碰撞载荷而固定构件与内柱一起向前方进行了移位时,与固定构件的向前移位相应地使固定构件与吊架之间的摩擦阻力逐渐增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整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这种转向装置具备:内柱,其将转向轴支撑为能旋转;以及外柱,其将内柱支撑为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转向装置中,搭载有在二次碰撞时规定的载荷从乘员作用于转向盘的情况下,通过使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的过程(压溃行程)来缓和施加给驾驶员的冲击载荷的机构。
在此,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转向柱经由设置于转向柱的左右两侧的倾斜板支撑于支架的构成。具体地说,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从支架突出的倾斜销被保持于形成在倾斜板的孔部,从而转向柱得到支撑。在倾斜板,以与孔部的后方侧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引导用的长孔。在转向柱的由上述支架支撑的位置的前部侧的下表面,固定有鼓出高度朝向后方侧逐渐增大的鼓出部。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转向装置在压溃行程时,随着内柱向前方侧的移动,倾斜销从孔部脱离并在长孔内相对移动。此时,通过长孔的导引功能,转向柱的姿势稳定并且支架抵接到鼓出部,由此将鼓出部逐渐压变形而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385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转向装置中,关于在实现了小型化、低成本化的基础上,在输入二次碰撞载荷时效率良好地吸收碰撞载荷的能量这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方案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实现了小型化、低成本化的基础上,能够在输入二次碰撞载荷时效率良好地吸收碰撞载荷的能量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的构成。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内柱,其将转向轴支撑为能旋转;外柱,其在被限制了前后方向的移位的状态下支撑于车体,并且上述内柱能在前后方向上调整位置地插入其中;吊架,其装配到上述内柱,并且具有在上述内柱的前后方向的移位时通过与上述外柱侧的移位限制部抵接来限制上述内柱的过大的移位的止动部;以及固定构件,其具有:轴部,其贯通上述吊架,一端侧结合到上述内柱;以及座部,其设置于上述轴部的另一端侧,将上述吊架按压并固定到上述内柱,上述吊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供上述固定构件的上述轴部贯通的引导孔,在上述吊架的上述引导孔的缘部设置有:固定部,其供上述固定构件的上述座部抵接以将上述吊架固定到上述内柱;以及阻力渐增部,其配置在上述固定部的前方侧,在由于对上述转向轴输入二次碰撞载荷而上述固定构件与上述内柱一起向前方进行了移位时,与上述固定构件的向前移位相应地使上述固定构件与上述吊架之间的摩擦阻力逐渐增大。
根据上述构成,在调整内柱的前后位置时,通过吊架的止动部与外柱侧的移位限制部抵接,从而得以限制内柱的过大的移位。此时,由于吊架通过固定构件一体地固定到内柱,因此经由吊架得以限制内柱的前后方向的过大的移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7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装置
- 下一篇:用于为两轮车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