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维锗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40203.1 | 申请日: | 2022-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78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维清;卿月;唐琪;白佳;刘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22F1/054;H01M4/38;H01M10/0525;H01M10/054;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王玲玲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维 纳米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维锗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将铜纳米材料、碘化亚锗与溶剂混合后,于100‑200℃反应2‑10h,其后经洗涤、干燥,即得。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可大规模使用的方法,选择不同形貌的铜纳米材料前驱体(铜纳米线、铜纳米锥、铜纳米颗粒或铜纳米片)可获得包括锗纳米线、锗纳米锥、锗纳米颗粒及锗纳米片的多种形貌的锗纳米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反应温度低且反应简单快速,得到的材料形貌可控,电化学性能优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维锗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储存寿命长(可达10年)、高低温性能好、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交通运输等领域。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一需求,有必要开发具有长循环寿命和高功率输出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372mA h g-1),锗(Li15Ge4,理论比容量1600mA h g-1)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而且锗具有高的锂离子迁移速率和电导率。因此,开发高容量的锗基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锗基材料储锂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膨胀,导致循环稳定性差,严重制约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制备锗纳米材料是缓解锗基材料体积膨胀的有效手段之一,常见的锗纳米材料包括:零维锗纳米颗粒,一维锗纳米线、二维锗纳米片和三维锗纳米花等。以一维锗纳米线为例,目前常用的锗纳米线制备方法包括:汽-液-固(VLS)、固-液-固(SLS)、超临界流体-液-固(SFLS)和化学气相沉积(CVD),其中液相法(SLS、SFLS)制备流程复杂且对反应环境要求较高;CVD需要昂贵的设备才能制备锗纳米线。以上方法都存在客观缺陷且仅能实现一维锗纳米线的制备,无法实现多种维度锗基纳米材料的可靠制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维锗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现有锗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存在的流程复杂、对反应环境要求较高、仅能制备一种特定形貌的锗纳米材料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维锗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铜纳米材料、碘化亚锗与溶剂混合后,于100-200℃反应2-10h,其后经洗涤、干燥,即得。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铜纳米材料为铜纳米线、铜纳米颗粒、铜纳米片和铜纳米锥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铜纳米线长为1-1000μm,直径为2-500nm;铜纳米颗粒的尺寸为:2-500nm;铜纳米片的尺寸为:长:1-10μm,宽:1-10μm,高:10-100nm。
进一步,溶剂为三正辛基膦、N,N-二甲基丙烯基脲、二辛醚或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进一步,步骤(1)中铜纳米材料、碘化亚锗与溶剂混合所得溶液的浓度为:0.01-500mg mL-1。
进一步,铜纳米材料和碘化亚锗的摩尔比为1:0.5-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锗纳米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锗纳米材料在制备锂离子电池或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可大规模使用的方法,可获得包括锗纳米线、锗纳米锥、锗纳米颗粒及锗纳米片的多种形貌的锗纳米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反应温度低且反应简单快速,得到的材料形貌可控,电化学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铜纳米线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SE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02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