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岩体I型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断裂参数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31101.3 | 申请日: | 202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5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健锋;杨磊;任雨晴;刘泽宇;马晨阳;张丁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20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张敏;崔雪花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岩体 临界 二氧化碳 作用 断裂 参数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采工程技术领域,是煤岩体I型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断裂参数测定方法;是将试件置于三轴压力釜内的三点弯曲加载框架内并在试件内设置裂缝位移监测系统,通过轴向加载,并控制二氧化碳流体的压力和温度模拟高地应力环境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煤岩体I型断裂行为的作用影响,实现对不同温度、压力超临界二氧化碳以及不同浸润时间条件下煤岩体I型断裂特性试验研究;通过三点弯曲加载框架实现对试件三点弯曲加载试验;同时解决了现有设备无法对煤岩试件预置裂纹尖端张开度的精准测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采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煤岩体I型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断裂参数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开采非常规天然气,包括页岩气、煤层气等,最为理想的致裂介质,在致裂地下目标储层的同时可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探明该过程中煤岩体断裂行为特征,尤其是对于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煤岩体张拉型,即I型断裂特性的研究;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理化性质特殊,对煤岩体的力学性质具有劣化作用,煤岩体在此条件下发生韧性断裂行为,传统线弹性断裂理论已不再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煤岩体断裂行为的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煤岩体I型断裂特性对于厘清超临界二氧化碳致裂煤岩体裂纹扩展机理从而指导工程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各专家对于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煤岩体断裂特性的研究并不多,其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的同时实施稳定的断裂试验,因此,建立一种密封性好且能够实现不同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条件下煤岩体试件I型断裂试验方法是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致裂煤岩体机理的基础。
目前,涉及煤岩体I型断裂相关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主要有:重庆交通大学的“一种测试压实黏土I型断裂韧度的NSCB试样制备装置及其使用方法(CN109459290A)”;河南理工大学的“一种岩石I型断裂裂纹扩展速度及分形维数的测定方法(CN109738311A)”;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一种测试岩石断裂韧度的试验装置(CN103604702A)”;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测试深部岩体I型断裂韧度的试验系统及方法(CN109001046A)”。然而,这些已有的煤岩体I型断裂参数测试设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由于测量岩石断裂参数的试件形状一般较为特殊,大部分试验方法无法实现模拟高地应力,即使有方法能够实现对煤岩试件的高静水压力施加,其试验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2.现有试验方法无法保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封性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长时间浸润煤岩试件的稳定性;3. 现有试验方法无法实现对煤岩试件预置裂纹尖端张开度的精准测定;4.现有试验方法不能对不同尺度煤岩试件开展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煤岩体I型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断裂参数测定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煤岩体I型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断裂参数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从煤岩体试件底部向内预置裂缝。
2)将三轴压力釜置于外部加载平台上;所述的三轴压力釜底部设置有定位底座;轴向加载装置设置在三轴压力釜顶部用于向试件加载轴向力;所述定位底座表面沿中轴线对称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试件设置在两支撑柱上;轴向加载装置、支撑柱与试件为点接触或线接触;轴向加载装置与试件接触的加载点,以及两个支撑柱形成三点弯曲加载框架。
所述三轴压力釜的腔体通过输入管线与二氧化碳液化装置相连接;所述输入管线设置有轴流泵、第一加热装置和压力传感器;所述三轴压力釜连接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连接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裂缝位移监测装置与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11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转向架侧梁端部弧形焊缝焊接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