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6549.6 | 申请日: | 2022-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4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弟;马银东;秦开洪;王树涛;王程;王洪奎;张涛;丁筱雅;苏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10 | 分类号: | E01C19/10;E01C19/08;E01C19/0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崔建章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再生 沥青 再利用 装置 方法 | ||
一种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和方法,对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进行加热波处理,制得再生沥青激活液体,实现了对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进行均匀由内向外加热,实现对再生沥青进行激活处理,不再采用热辐射和热传导等传统加热方式来加热,因此提高了再生沥青的再利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利用装置和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的再生就是老化的逆过程,通常可掺入再生剂,如掺玉米油、润滑油等,从而得到再生沥青,因此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建筑装置,在现有的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和方法中,一般采用热辐射和热传导等传统加热方式来加热,此类加热方式中热量的传递过程是从再生料外部向其内部传递即由表及里,极易形成外焦里嫩的现象,不利于旧沥青的激活,而且加剧了沥青的二次老化,从而影响了再生沥青的再利用效果,
基于申请人于2022年5月9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使用方法。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装置和方法,因此提高了再生沥青的再利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再生沥青的再利用使用方法,其步骤是:对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进行加热波处理,制得再生沥青激活液体。
由于设计了加热波处理,实现了对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进行均匀由内向外加热,实现对再生沥青进行激活处理,不再采用热辐射和热传导等传统加热方式来加热,因此提高了再生沥青的再利用效果。
本发明设计了,加热波设置为微波,驱使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的中间部位优于外表面进行液态化处理。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通过再生沥青的粉碎装置制得颗粒直径为100-180mm的再生沥青颗粒,把再生沥青颗粒放到再生沥青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斧中,通过微波加热管对加热斧中的再生沥青颗粒进行加热,得到再生沥青激活液体。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按照重量比例1:20-32把颗粒直径为30-50mm的沙子颗粒与再生沥青颗粒进行混合,制得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把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放到再生沥青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斧中,通过微波加热管对加热斧中的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进行加热,得到再生沥青激活液体。
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再生沥青进行激活处理,使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同时处于液化处理状态。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使转动中心轴部、第一对轧辊部和第二对轧辊部处于转动状态,把再生沥青放到仓壳部中,通过转动中心轴部,使拐臂部处于转动状态,由粉碎杆部和锤头部对仓壳部中的再生沥青进行粉碎,粉碎后的再生沥青通过仓壳部的下端出料端口部进入到第一对轧辊部和第二对轧辊部之间的缝隙体中,由第一对轧辊部和第二对轧辊部再对再生沥青颗粒进行挤压粉碎,
使电机体和微波加热管处于工作状态,带动主动轮体进行转动,驱动传动带体在主动轮体和从动轮体上进行运动,传动带体通过连接板部,使外轮体在外轨体进行运动,使内轮体在内轨体上进行运动,从带动连接板部在外轨体和内轨体上进行环形运动,
把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放到桶部中,在位于外圈的板部的缺口体部位上,把挂轴部与连接板部的钩体连接,使桶部的收缩部侧面与导向辊部接触,使桶部在位于外圈的板部上的导向辊部和位于内圈的板部上的导向辊部之间运动,由微波加热管对桶部中的再生沥青颗粒或再生沥青中间介质体进行加热,在桶部中得到再生沥青激活液体,当桶部回到位于外圈的板部的缺口体部位上后,把具有再生沥青激活液体的桶部的挂轴部与连接板部的钩体分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65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