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判别建筑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激振拾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13292.0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5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魏明宇;张元植;贾斌;周祎;勾婷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22;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李晓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判别 建筑 幕墙 面板 安装 连接 状态 激振拾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别建筑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激振拾振装置,涉及房屋建筑、房屋结构健康监测、建筑幕墙检测和智能监测监控领域,包括可搭载在爬壁机器人上的驱动仓,还包括在驱动仓上可靠近或远离幕墙的机箱,且机箱上设置有可摆动敲击幕墙的激励槌和驱动激励槌摆动的驱动组件。本发明通过将其在使用时搭载在爬壁机器人上,可随爬壁机器人到达幕墙的待监测区域,并通过激励槌对幕墙的待监测区域进行敲击检测,从而实现对建筑幕墙基于频率法自动化检测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房屋建筑、房屋结构健康监测、建筑幕墙检测和智能监测监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判别建筑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激振拾振装置。
背景技术
频率法判断幕墙安装连接状态的原理为:当幕墙面板物理参数和力学参数不发生改变时,用于支承、粘结、连接幕墙面板的材料及结构发生松动、损伤、脱粘时(上述统称幕墙面板支承结构薄弱部位)均会导致幕墙面板固有频率下降,此时通过对某一测试批次且材料物理参数、支承形式、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的幕墙面板的固有频率测试,并对固有频率大小进行比较,以最小频率对应的幕墙面板位置来确定整个被测试批次范围内幕墙支承结构的最薄弱区域为准则。通过试验发现,当不对幕墙进行激励时,测得时域信号数据进行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等处理后得到的试件第一阶自振频率主要为幕墙整体单元(整面玻璃幕墙,或若干块玻璃面板组成的幕墙单元)的基频,其主要特征与所有面板测得基频基本一致;当对单块玻璃面板进行激励时,其得到的第一阶自振频率通常为所激励面板自身的基频。因此,采用频率法判别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时必须要对测试面板进行激励,此种方法不仅可确定幕墙安全测试时取样部位的最佳位置,而且通过对整个幕墙面板的固有频率进行测试,还可推测出最有可能出现坠落风险的幕墙面板位置。
目前常规在基于频率法判定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时,通常人为采用力锤激励玻璃板面中央的方式来激振,并测量第一阶自振频率,但一般建筑幕墙的外围护幕墙高度通常较高,因此很难实现人为进行频率法测试作用。若采用蜘蛛人形式进行作业,危险大,人工成本高,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空作业要求高,因此,采用蜘蛛人进行普查或者抽样检查测试并不现实,而目前常采用的方式是在仅从建筑物内部进行抽样检查测试,但此种检查很难覆盖到所有玻璃幕墙面板,不能够有效的保证检查测试工作的全面性与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判别建筑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激振拾振装置,使其在使用时可直接搭载在爬壁机器人上使用,使其在建筑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建筑幕墙基于频率法自动化检测的目的。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判别建筑幕墙面板安装连接状态激振拾振装置,包括可搭载在爬壁机器人上的驱动仓,还包括在驱动仓上可靠近或远离幕墙的机箱,且机箱上设置有可摆动敲击幕墙的激励槌和驱动激励槌摆动的驱动组件。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与机箱之间固定安装有导轨,驱动仓上设置有与导轨滑动配合的导套,且驱动仓上还安装有驱动导轨沿导套往复运动的直线驱动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在固定座与机箱之间的齿条和安装在驱动仓内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直线驱动齿轮,驱动仓内还安装有与直线驱动齿轮、齿条共同啮合的二级变速齿轮组。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仓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驱动仓内分为前仓室和后仓室,导套位于后仓室内,且前仓室内具有供齿条贯穿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和直线驱动齿轮均位于后仓室内,且二级变速齿轮组的输入端位于后仓室内,二级变速齿轮组的输出端位于前仓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机箱上还安装有用于与幕墙吸附的真空吸盘,且机箱内安装有对真空吸盘内部抽气和吹气的抽吸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机箱内还设置有内隔板,内隔板将机箱内部分隔为抽放气仓、传感器仓和管道仓,抽吸结构位于抽放气仓内,且传感器仓内安装有检测激励槌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32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