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12761.7 | 申请日: | 2022-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4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新;任育杰;胡祥东;郭英;张道明;李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节能(成都)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B3/35 | 分类号: | B09B3/35;F22B1/04;B09B101/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610305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磷 资源 利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属于黄磷熔渣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包括沿黄磷熔渣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装置、粒化仓、输送装置、二次破碎装置以及余热锅炉,黄磷熔渣通过进料装置流向粒化仓,并掉落在设置粒化仓内且高速旋转的转杯上,经过离心粒化破碎成若干液滴,碰撞在仓体的内侧,形成黄磷渣粒,经过输送装置运送到二次破碎装置,二次破碎装置将运送过程中形成的板结黄磷渣粒二次破碎成直径均匀的黄磷渣粒,二次破碎后的黄磷渣粒经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本发明实现了黄磷熔渣直接资源化利用和黄磷熔渣的余热利用,解决了黄磷渣粒在运送过程造成的黄磷渣粒的板结问题,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黄磷熔渣的节能环保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黄磷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粗放,产品结构单一,环保设施尚不十分完善。黄磷行业能耗高、三废排放高、经济效益差是行业痛点。而黄磷三废中最大的固体废物是黄磷熔渣,每生产1吨黄磷平均产生10吨炉渣,黄磷熔渣年增量约为800万吨~900万吨。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程度又参差不齐,黄磷工业要生存和发展,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是必由之路。
黄磷熔渣资源化利用,包括黄磷熔渣直接资源化利用和黄磷熔渣余热利用。黄磷熔渣出炉后平均温度为1400℃,现行的处理方法是将黄磷熔渣进行水淬,获得水淬渣,而水淬会导致大量余热资源被浪费,水淬渣的可利用性又较差,同时水淬会浪费大量新水,水淬后的废水含有大量磷化物,是黄磷污染的重要源头,并且目前的高温黄磷熔渣粒化处理方案,黄磷熔渣粒化系统与余热回收系统通常相隔较远,无法直接对粒化系统产生的黄磷渣粒进行余热回收,必须对进行黄磷渣粒的转运,由于黄磷渣粒具有易粘连、板结的特性,所以大多方案都存在运送过程中导致黄磷渣粒板结的问题,极易在下游处理环节中造成堵塞,对连续稳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将黄磷熔渣直接资源化利用以及对黄磷熔渣的余热进行利用,并在必须对黄磷渣粒进行转运的基础上,解决了黄磷渣粒在运送过程中存在的黄磷渣粒板结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包括沿黄磷熔渣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装置、粒化仓、输送装置、二次破碎装置以及余热锅炉;
所述进料装置为封闭的箱体,并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用于对流量波动的黄磷熔渣形成缓冲,所述黄磷熔渣从进料口进入,从出料口流出;
所述粒化仓连接在所述进料装置的出料口处,所述粒化仓包括仓体和设置在所述仓体内的转杯,所述仓体为设有入口和出口的圆锥筒,所述仓体的入口与所述进料装置的出料口相连,所述转杯用于离心粒化黄磷熔渣形成黄磷渣粒;
所述输送装置一端连接所述仓体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二次破碎装置,用于转运黄磷渣粒;
所述二次破碎装置包括两个彼此配合的滚动圆筒,两个滚动圆筒之间形成黄磷渣粒通道,用于二次破碎粘结的黄磷渣粒,所述黄磷渣粒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输送装置,另一端连接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用于回收黄磷渣粒的余热。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粒化仓的出口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用于收集黄磷渣粒的渣粒收集器,通过设置渣粒收集器增加了系统的容错性,即使渣粒收集器之后的环节出现故障,也能保证渣粒收集器之前的环节继续运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黄磷熔渣的资源化利用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二次破碎装置与所述余热锅炉之间用于临时存储黄磷渣粒的渣粒储存仓,通过渣粒储存仓储存黄磷渣粒来弥补在黄磷炉不排渣时,仍有高温黄磷渣粒进入到余热锅炉中,以保证余热锅炉的连续运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渣粒储存仓的内侧设有保温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节能(成都)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节能(成都)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27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