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研究多细菌互作机制的细菌共培养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00640.0 | 申请日: | 202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4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沈学怀;潘孝成;戴银;尹磊;赵瑞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24;C12M1/12;C12M1/0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信诚兆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9 | 代理人: | 张影 |
地址: | 230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研究 细菌 机制 培养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细菌培养技师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研究多细菌互作机制的细菌共培养设备,包括储存筒以及若干个培养瓶。储存筒内设搅拌混合组件、以混合其中溶液,储存筒的外部还安装有若干个水泵,储存筒的底面分布有若干个通孔。各个培养瓶分别可拆卸安装在通孔处,且培养瓶的顶部敞口处设有阀门组件,阀门组件内含有控制模块以控制阀门组件的开、闭,且储存筒内的液体阀门组件进入至培养瓶中。本发明能够使得各个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在储存筒中混合,并且经过阀门组件定量回流至各个培养瓶中,便于不同培养液的混合,方便不同培养液进行交换,便于研究细菌互作机制的实验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菌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多细菌互作机制的细菌共培养设备。
背景技术
细菌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之一,大多数细菌可以同培养装置人工培养。目前,大多数培养装置在细菌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保证内部的良好密封,可能导致内部细菌被污染的现象;同时,不同菌种培养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导致细菌共培养不便。在健康卫生领域,不管是在健康的肠道或是感染的组织器官,都存在多细菌共存的情况,同一空间的细菌之间存在广泛的互作效应,为此设计一种用于研究多细菌互作机制的细菌共培养设备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研究多细菌互作机制的细菌共培养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研究多细菌互作机制的细菌共培养设备,包括储存筒以及若干个培养瓶。
储存筒内设搅拌混合组件、以混合其中溶液,储存筒的外部还安装有若干个水泵,储存筒的底面分布有若干个通孔。
各个培养瓶分别可拆卸安装在通孔处,且培养瓶的顶部敞口处设有阀门组件,阀门组件内含有控制模块以控制阀门组件的开、闭,且储存筒内的液体阀门组件进入至培养瓶中。
水泵的进液端和各个培养瓶内部连通,水泵的出液端和储存筒内部连通。
优选的,通孔的顶部具有阶梯槽,培养瓶的顶部外壁套接有固定圈,固定圈安装在阶梯槽中。
优选的,阀门组件包括安装字培养瓶顶部敞口处的密封盖,密封盖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活动设于一球形的堵头,堵头为空心结构,且堵头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若干个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液孔,堵头内还设有集液孔,集液孔的外端口处安装有密封机构,且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经过集液孔的液体流量、以对应控制密封机构工作。
优选的,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和设于集液孔中的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密封机构电性连接。
优选的,密封机构包括对称开设在集液孔内腔的两个插槽、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插槽的密封板,两个密封板的相邻一侧能够密封接触,且两个密封板上均安装有电磁铁,两个电磁铁均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且控制器能够控制电磁铁磁吸相吸或相斥。
优选的,集液孔内相对两侧均设有与两块密封板连接的稳定机构,稳定机构包括沿集液孔深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滑动连接在滑槽内的滑块,其中,滑块上均转动连接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密封板转动连接。
优选的,阀门组件还包括驱动堵头转动的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开设在堵头外表面上的环形槽、安装在环形槽内的齿圈以及安装在培养瓶内的驱动件和设于驱动件的输出端上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齿圈啮合。
优选的,培养瓶的底部敞口、并安装有封堵机构,封堵机构包括密封塞以及与密封塞配合的密封组件。
优选的,密封组件包括若干组设于密封塞的环形外壁上的伸缩密封圈,伸缩密封圈内设有空腔一,且密封组件还包括用于防止密封塞与培养瓶分离的防脱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006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