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促凝、长期抗菌效果的血管支架覆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92402.X | 申请日: | 2022-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5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胡庆夕;唐文祥;张海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31/12 | 分类号: | A61L31/12;A61L31/16;A61L31/14;A61L31/02;A61L31/04;A61L31/06;D04H1/4382;D04H1/728;C25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谢春超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长期 抗菌 效果 血管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促凝、长期抗菌效果的血管支架覆膜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覆膜内层材料为壳聚糖,采用电化学法快速制备具有足够机械强度和长期抗菌效果的覆膜内层。本发明的覆膜中间层材料为丝素蛋白,采用静电纺丝制备具有pH响应抗菌特性的覆膜中间层,可以在动脉瘤病变部位出现细菌所形成酸性环境时响应,快速释放银纳米粒子抗菌。本发明的覆膜外层材料为疏水性材料PCL与亲水性材料PVA,采用同轴静电纺丝制备具有抗菌促凝效果的覆膜外层,有利于药物的控制释放;凝血酶可以使动脉瘤腔内快速凝血,阻止血液继续流入导致动脉瘤扩大,且可以防止支架发生位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促凝、长期抗菌效果的血管支架覆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动脉瘤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瘤体破裂出血,可能致残或死亡。手术是处理动脉瘤最为有效的方法,医生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范围等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目前手术治疗方式有血管移植术、动脉瘤腔内修补术、动脉瘤包囊术、动脉瘤介入术等。动脉瘤介入术是目前主流的微创治疗方法,此疗法创伤小,病人容易接受。该法在X线监视下,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基础上介入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动脉瘤。
目前动脉瘤介入覆膜支架手术植入覆膜支架后,血流仍会从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继续流入动脉瘤腔内,造成动脉瘤瘤壁的损伤,同时血流的冲刷可能造成覆膜支架发生位移。此外,细菌感染不仅是诱发动脉瘤的原因之一,也会造成动脉瘤感染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促凝、长期抗菌效果的血管支架覆膜及其制备方法,将本发明的覆膜用于血管支架后,能防止动脉瘤继续扩大,保持血液正常流动;防止覆膜支架发生位移;细菌感染时迅速抗菌;具有长期抗菌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促凝、长期抗菌效果的血管支架覆膜,为管状结构,由内向外,包括依次层叠的长期抗菌薄膜、pH响应薄膜和抗菌促凝薄膜;
所述长期抗菌薄膜由负载银纳米粒子的壳聚糖水凝胶形成;
所述pH响应薄膜由丝素蛋白和银纳米粒子组成;
所述抗菌促凝薄膜由同轴电纺丝组成;所述同轴电纺丝芯层由聚乙烯醇和银纳米粒子组成,所述同轴电纺丝壳层由聚己内酯和凝血酶组成。
优选的,所述长期抗菌薄膜的厚度为0.10~0.25mm。
优选的,所述pH响应薄膜的厚度为50~150μm;所述pH响应薄膜中丝素蛋白和银纳米粒子的质量比为(100~225):1。
优选的,所述抗菌促凝薄膜的厚度为50~150μm;所述同轴电纺丝壳层中聚己内酯和凝血酶的质量比为(1000~1500):(2~6);所述同轴电纺丝芯层中聚乙烯醇和银纳米粒子的质量比为(100~180):1。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方案所述血管支架覆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壳聚糖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通过三电极电化学工作站在圆柱工作电极上沉积负载银纳米粒子的壳聚糖水凝胶,形成长期抗菌薄膜;
(2)以丝素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的混合溶液作为电纺液,通过静电纺丝在所述长期抗菌薄膜上电纺周向排列纤维,形成pH响应薄膜;
(3)以聚己内酯和凝血酶的混合溶液作为壳层电纺液,以聚乙烯醇和银纳米粒子的混合溶液作为芯层电纺液,通过同轴静电纺丝在所述pH响应薄膜上电纺周向排列纤维,形成抗菌促凝薄膜,得到血管支架覆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24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