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适用期的氟硅改性聚脲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87680.6 | 申请日: | 2022-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58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敏;俞涛;赵磊;孙立冬;崔学磊;尚永华;鲁剑飞;胡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5/02 | 分类号: | C09J175/02;C09J11/04;C09J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 改性 密封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长适用期的氟硅改性聚脲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组分:A组分:氟改性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1~20份;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10~70份;填料5~40份;颜料0~20份;分子筛1~5份;附着力促进剂0.5~2份;增塑剂1~8份;消泡剂0.1~1份;B组分:硅改性脂肪族异氰酸酯10~100份;脂肪族异氰酸酯三聚体2~30份。所述A组分与B组分的质量比为1:0.8~1:1.2。所制备的聚脲密封胶兼具快干和长适用期的特点,且力学性能表现优异,有优秀的拒水拒油、防霉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密封胶领域,具体涉及聚脲密封胶,更具体涉及氟硅改性聚脲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密封胶是一种用于填充各类缝隙的材料,施工方式多为挤塑成型。其作用原理为通过化学交联、干燥等方式在基材表面形成粘结紧密的保护层,从而起到密封、防水、减震等作用。目前,常见的密封胶主要分为聚硫密封胶、硅酮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三大类。
聚硫密封胶由于易老化变硬、有刺激性气味、耐老化性能较差的问题已逐渐被市场淘汰。改性硅酮密封胶和改性聚氨酯胶近些年成为研究的热点。
硅酮密封胶仅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推广,但其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应用于厨卫水池、门窗阴暗处的胶缝时,极易出现明显的发霉发黄现象。1979年,日本钟渊化学推出了改性硅酮密封胶,又称MS胶。该产品由含甲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醚而成,具有良好的粘接、存储稳定性、涂饰性能,问世后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家装等领域。但MS胶也存在含较多有机锡类催化剂、固化速度受温湿度影响很大等问题。近些年来,广大科学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兴材料来克服现有材料的不足,硅改性聚氨酯便是其中一种。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胶又称SPU密封胶,是通过含胺基的硅烷和异氰酸酯预聚体反应而成,同时具备了硅烷和聚氨酯的优良性质,力学性能优异,且不含游离的异氰酸酯,对于石材、水泥等均有良好的附着力。但目前硅改性聚氨酯生产工艺大多比较粗放,生产产品性能不够稳定。且该类产品多为湿固化产品,硬度建立较慢,干燥速度受环境温湿度影响较大。CN111393657A发明了一种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其分别制备了异氰酸酯基、羟基封端的超支化有机硅改性的聚氨酯化合物,两者混合后固化即得到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其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碱耐盐耐盐性能,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但其固化依靠依靠作为端基的羟基和异氰酸酯基反应,反应温度高且固化慢。
近年来,聚脲材料由于无需有机锡类催化、固化速度快、力学性能优异等性能也被广泛研究。CN103788913B发明了一种石油管道封头用天门冬氨酸酯型密封胶,其制备的聚脲材料具有良好耐油耐液体性能,且耐老化性能表现优异,但附着力基本依靠脲基提供,对于基材材质有一定限制。CN109096132A公开了一种含氟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其原料主要为反丁烯二酰氯、三氟乙醇、脂肪烃二元胺等,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所制备的含氟天门冬氨酸树脂有较低的表面能,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抗污性和抗覆冰能力,且制品耐老化、抗失光、抗变色能力表现优异,但也同时存在附着力较差的问题。CN1352664A公开了一种提高了生物稳定性的聚氨酯-脲弹性体组合物,通过控制分子量,所制备的含硅氧烷二胺材料可以用作扩链剂或者二元胺,与异氰酸酯反应制备的聚氨酯-脲弹性体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降解效果,可广泛用于医疗移植应用,但该反应需要控制严格的工艺条件,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工业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长适用期的氟硅改性聚脲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所制备的密封胶具有良好的存储性能,附着力等机械性能表现优异,且明显延长了产品适用期,进一步拓宽了聚脲材料在密封胶领域的应用。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长适用期的氟硅改性聚脲密封胶,包括以下组分:以质量份计,
A组分:
B组分:
硅改性脂肪族异氰酸酯 10~10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876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