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87114.5 | 申请日: | 2022-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0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杰;田跃军;刘来运;陈然;束红林;高震;刘亚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航天液压气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F16H25/24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张彬 |
地址: | 4511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梯形 丝杠副 径向 间隙 控制 技术 方法 | ||
1.一种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需要加工的梯形丝杠副的制造精度要求和梯形丝杠的螺纹有效长度依照机械行业标准JB/T 2886-2008的附表B选取对应的径向间隙值,利用间隙配合公式:
最大间隙值Xmax=ES-ei、最小间隙值Xmin=EI-es,
其中,ES为孔的上偏差;es为轴的上偏差;EI为孔的下偏差;ei为轴的下偏差,梯形丝杠为轴,配作螺母为孔;
结合外螺纹中径等级公差值,设定目标梯形丝杠副中梯形丝杠的外螺纹和配作螺母的内螺纹的中径处极限偏差尺寸,得出目标间隙;
S2:使用CAD设计软件画出附有极限偏差尺寸状态下的内螺纹和外螺纹槽型图,利用CAD设计软件标注并测量得出附有极限偏差尺寸状态下的梯形丝杠和配作螺母中径处的齿厚值,进而得到梯形丝杠和配作螺母中径处法向齿厚设定值范围;
S3:根据步骤S2得出的齿厚值,进行加工得到梯形丝杠和配作螺母零件,利用齿厚数显卡尺对内螺纹和外螺纹中径处的法向齿厚进行测量并记录为实际法向齿厚值;
S4:对加工出来的零件进行编号,根据步骤S3测量出的实际法向齿厚值与步骤S2中的法向齿厚设定值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满足加工要求;对实际法向齿厚值在法向齿厚设定值范围外的零件进行配作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对比分析满足公式:
其中A为梯形螺纹的牙型半角,P为梯形螺纹的螺距,x1为梯形丝杠外螺纹中径处的齿厚值,x2为配作螺母内螺纹中径处齿厚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判断加工出来的零件是否满足加工要求的方法为:如果梯形丝杠和配作螺母的实际法向齿厚值均在步骤S2的法向齿厚设定值范围,则此时配对成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间隙满足机械行业标准JB/T 2886-2008要求;如果梯形丝杠或配作螺母的实际法向齿厚值至少有一个不在步骤S2设定值范围,需对其进行配作加工,配作加工时,根据已制零件的中径处法向齿厚值确定出欲实现目标间隙所需配作零件的中径处齿厚值,并按照此值进行加工,得到配作零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利用齿厚数显卡尺对内螺纹和外螺纹中径处的法向齿厚进行测量过程包括:
S3.1:设定齿厚数显卡尺的竖直尺的值,使齿厚数显卡尺的测量位置在梯形丝杠的外螺纹或配作螺母的内螺纹中径处;
S3.2:将齿厚数显卡尺的测量方向转动一个螺纹升角γ,此时齿厚数显卡尺的示数即为实际法向齿厚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升角γ的度数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梯形螺纹的头数;P为梯形螺纹的螺距;d2为梯形螺纹基本牙型和设计牙型的外螺纹中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1中设置竖直尺的值时,先用内径千分尺测量该配作螺母的内螺纹小径实测值D1,然后按公式:
计算并设置测量配作螺母的齿厚时竖直尺的值z;其中h为该螺纹规格基本牙型牙高,D2为该螺纹规格基本牙型和设计牙型上的内螺纹小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1中设置竖直尺的值时,先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该梯形丝杠的外螺纹大径实测值D3,然后按公式:
计算并设置测量梯形丝杠的齿厚时竖直尺的值Z,其中h为该螺纹规格基本牙型牙高,D4为该螺纹规格基本牙型和设计牙型上的外螺纹大径即公称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梯形丝杠副径向配作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S5:利用步骤S4中梯形丝杠和配作螺母中径处的实际法向齿厚值之间的关系,编制Visual Basic可视化程序,利用程序根据已知中径处齿厚值计算出满足预期径向配作间隙的配作齿厚值,为后续配作加工提供数据支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航天液压气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航天液压气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8711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