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9225.1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23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宋卡迪;符志祥;成奇枫;何超;郎滨;宋程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27/00 | 分类号: | F27D27/00;F27D25/00;F27D3/1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汪利胜 |
地址: | 315472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熔炼 搅拌 一体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手动的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的不足。该发明包括底座、横向移动安装在底座上的横移座、升降安装在横移座上的升降座,升降座上设有延伸臂,延伸臂上安装转轴,转轴向下延伸,转轴上安装搅拌叶片,延伸臂上铰接有转接座,转接座连接驱动机构、捞渣机构,驱动机构带动转接座转动使捞渣机构工作。这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结合了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的功能,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自动完成,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熔炼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熔炼过程中需要对金属液进行搅拌,以提高温度的均匀性,加快金属的熔炼速度,传统的做法是采用搅拌杆直接手动进行搅拌,操作不便。金属熔炼后在熔体表面上会浮起炉渣,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需要对炉渣进行清理,传统的清理方式是人工手持捞渣勺,佩戴防护工具,将炉渣从熔体表面捞取出来。这种手动的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它结合了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的功能,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自动完成,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包括底座、横向移动安装在底座上的横移座、升降安装在横移座上的升降座,升降座上设有延伸臂,延伸臂上安装转轴,转轴向下延伸,转轴上安装搅拌叶片,延伸臂上铰接有转接座,转接座连接驱动机构、捞渣机构,驱动机构带动转接座转动使捞渣机构工作。
整个装置安装在熔炼炉旁边,对熔炼炉内的熔体进行搅拌操作时,横移座横移,使搅拌叶片达到熔炼炉上方,然后升降座向下移动,使搅拌叶片伸入熔体中,转轴转动使搅拌叶片对熔体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横移座横移,对熔炼炉每个位置进行搅拌。搅拌完成后,升降座向上移动,使搅拌叶片离开熔体。对熔炼炉内熔体进行捞渣操作时,横移座移动到位,使捞渣机构置于熔炼炉一端上方位置,然后升降座向下移动,使捞渣机构下端置于熔体表面位置,横移座移动,驱动机构带动转接座转动使捞渣机构工作对熔体表面的炉渣进行捞渣操作。捞渣完成后,升降座、横移座回位。这种金属熔炼用搅拌捞渣一体装置结合了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的功能,熔体搅拌和炉渣清理自动完成,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安全隐患。
作为优选,驱动机构包括活塞缸、推拉杆、连接座,推拉杆一端铰接在转接座上,推拉杆另一端铰接在连接座上,活塞缸伸缩杆铰接在连接座上。
活塞杆伸缩杆伸缩移动,带动推拉杆进行推拉移动,进而实现转接座的正反转动,驱动捞渣机构工作对熔体表面的炉渣进行捞渣操作。
作为优选,连接座上安装用于和延伸臂抵接限位的限位块。
限位块对连接座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也就实现了对活塞杆伸缩杆的伸缩距离进行了限定,进而实现了对转接座转动角度的限定,避免转动过量。
作为优选,捞渣机构包括连接臂、连杆、捞渣斗,连接臂和连杆均铰接在捞渣斗和转接座之间;连接臂和转接座的连接位置、连杆与转接座的连接位置错开;连接臂和捞渣斗的连接位置、连杆与捞渣斗的连接位置错开。
转接座顺时针转动到位后,连接臂、连杆横向放置,捞渣斗处于最高位置。转接座逆时针转动,连接臂、连杆向下转动使捞渣斗置于最低处,此时横移座和升降座移动到位,保证捞渣斗置于熔炼炉一端熔体的液面位置。捞渣斗随横移座从熔炼炉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转接座顺时针转动,将捞渣斗向上翻转,炉渣盛装到捞渣斗内,之后横移座、升降座移动,带动捞渣斗移动到放置炉渣的位置,转接座逆时针转动,使捞渣斗向下翻转,捞渣斗内的炉渣下落。
作为优选,延伸臂上安装支座,转接座呈T形结构,T形的转接座三个端部位置均设置一个铰接点,中间的铰接点与支座铰接,另两个铰接点分别与驱动机构和连杆铰接,连接臂与转接座上中间的铰接点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92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强度O型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候性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