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肽及其在促进骨修复中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72523.8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3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余钒源;吴佳益;王海溦;李飞飞;叶玲;王怡天;张宇衡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00 | 分类号: | C07K14/00;C07K1/04;C07K1/06;A61K38/16;A61P19/08;A61L27/54;A61L27/22;A61L27/50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刘文娟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及其 促进 修复 中的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肽及其在促进骨修复中的用途,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多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多肽KS29在骨损伤,和/或骨修复中的用途。进一步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骨修复的多肽支架。本发明多肽KS29能够募集骨膜来源细胞的迁移完成缺损区的连接,同时促骨膜新生组织矿化,具有加速骨缺损的修复和再生的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功能因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促进骨修复的人工合成多肽KS29。
背景技术
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骨损伤患者约300万人,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负担。骨缺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和衰老等。虽然骨组织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重建再生能力,但尺寸较大的缺损,往往伴随着骨不连、功能障碍、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等结局。此时,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以恢复受损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修复临界骨缺损的金标准,然而自体骨移植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受到供体部位发病、供体来源缺乏和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的严重限制。异体骨移植(取自其他患者)可部分弥补自体骨的不足,提供一些生长因子,并具有骨诱导特性。但这种方法也面临着来源有限、伦理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采用无机非金属或高分子材料支架的组织工程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3D打印等个性化定制的支架材料能够很好的匹配缺损区域,利用其疏松多孔的结构引导细胞血管生成从而实现骨再生。然而组织工程骨高度依赖其搭载的种子细胞和细胞因子,以在体内募集和诱导修复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新骨组织。目前FDA批准的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药物中,甲状旁腺素(PTH)在高剂量摄入时可致骨肉瘤形成,骨形成蛋白(BMP2)的半衰期短,可引起异位骨形成、骨溶解和局部炎症反应。因而有效且安全的促进骨形成的因子仍有待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促进骨修复的人工合成多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多肽含有2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为KCKCHGLSGSCGPGGDKCRCVFHWCCYVS,即Lys Cys Lys Cys His Gly Leu Ser Gly Ser Cys Gly Pro Gly Gly Asp Lys Cys ArgCys Val Phe His Trp Cys Cys Tyr Val Ser,发明人将多肽命名为KS29,以下多肽均用此名。
本发明的多肽,其分子量为3121.66Da。
本发明多肽KS29可采用常规的合成方法,如液相分段合成法、固相合成、生物合成法等,作为本发明所述多肽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多肽采用采取固相多肽合成工艺合成多肽。进一步的,为确保生物安全性,本发明多肽的纯度≥95%。可使用HPLC对产物进行纯化。
本发明多肽可用于骨损伤和/或骨修复。进一步的,适用于广泛的骨缺损适应症,如截断性骨缺损、骨相关创伤、肿瘤骨缺损等,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和/或用于修复骨缺损。
KS29的设计来源于WNT3A配体蛋白上与细胞膜Frizzled受体及LRP5/6共受体结合的识别区段,该蛋白可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激活膜内β-catenin入核,从而启动下游功能基因的转录。大量研究表明经典Wn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骨改建,一方面调控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向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提高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存活率,另一方面通过调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比例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发挥促成骨作用。基于KS29的体内外实验数据,我们推测其可发挥类似WNT3A重组蛋白的作用,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所对应的骨修复作用。
作为本发明所述多肽应用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多肽应用的浓度为25~150μg/mL,更优选为100~150μg/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2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