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62133.2 | 申请日: | 202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4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葛珅玮;蔡厚平;龙进军;杨海燕;李恒龙;孙星宇;吕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G19/02 | 分类号: | G01G19/02;B63C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刘林峰 |
地址: | 22601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船坞 进水 流量 船舶 重量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包括准备下端封闭的腔体,该腔体内形成有容腔,容腔通过进液通道与液体源连通,进液通道上设置有流量计和阀门,船舶置于容腔中;获取液体源的密度,计算容腔的底面积;打开阀门,将液体源中的液体送入容腔内;船舶漂浮后,关闭阀门,根据流量计记录进液总体积;获取容腔内的吃水高度;根据底面积、液面高度以及进液总体积计算得到船舶重量;本发明的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生产能够精确、并快速地计算新船下水时的重量,不需要利用外板的线型,消除了传统船舶重量测量对外板制造精度的严重依赖,消除了外板制造精度误差对船舶重量测量的影响,降低了成本,节约了生产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船舶在新船完工后需要进行重量测量,传统方法都是通过倾斜实验,读取外板吃水刻度,然后基于理论的型线值开展排水量(重量)计算的。该方法在计算中,会默认外板的线型与理论线型是一样,且一般情况下,不考虑外板板厚以及制造误差带来的影响,因此实际的船舶重量是存在误差的,而且这个误差与船厂的制造精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制造精度较差,该误差也会较大,而这误差在传统的船舶重量测量中是无法发现的,但这个误差会对船舶的总纵弯矩带来不利影响,在极端海况下可能会出现船体梁的总纵弯曲无法承受的现象,导致船舶致命损失。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改进现有的船舶重量测量的方法,提出一种在不大量增加船舶重量测量成本的前提下,能有效且高精度测量新建船舶重量的测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能精确、并快速地计算新船下水时的重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准备下端封闭的腔体,该腔体内形成有容腔,容腔通过进液通道与液体源连通,进液通道上设置有流量计和阀门,船舶置于容腔中;步骤二,获取液体源的密度,计算容腔的底面积;步骤三,打开阀门,将液体源中的液体送入容腔内;步骤四,船舶漂浮后,关闭阀门,根据流量计记录进液总体积;步骤五,静置预定时间后,获取容腔内的吃水高度;以及步骤六,根据底面积、吃水高度以及进液总体积计算得到船舶重量。
进一步地,容腔各个侧壁分别设置有高度指示部,该高度指示部设有与液面高度的不同尺寸相对应的不同刻度值,用于指示对应侧壁上的液面高度,步骤四中,读取各个侧壁上的液面高度,并计算所有液面高度的平均值作为容腔内的吃水高度。
进一步地,高度指示部的尺寸精度至少为厘米。
进一步地,容腔呈长方体形。
进一步地,腔体为船坞。
进一步地,船坞底部设置的坞墩和垫木密度均大于液体的密度,步骤二中,还包括确定坞墩和垫木的体积,步骤六中,根据底面积、吃水高度、坞墩和垫木的体积、进液总体积计算得到船舶的重量。
进一步地,船舶重量的计算公式为M = ρ*(S*h-V1-V2),其中M为船舶重量,ρ为液体密度,h为吃水高度,V1为进液总体积,V2为坞墩和垫木的体积。
进一步地,船坞的侧壁和底壁设置有若干进液口,进液口通过进液通道与液体源连通,每个进液口上设置有流量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能够精确、并快速地计算新船下水时的重量,不需要利用外板的线型,消除了传统船舶重量测量对外板制造精度的严重依赖,消除了外板制造精度误差对船舶重量测量的影响,降低了成本,节约了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基于船坞进水流量的船舶重量计算方法的动作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船坞的结构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21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