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2651.8 | 申请日: | 202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1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高庆超;梁颖;李亚辉;张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A23L33/105;A23L33/10;A23L33/125;A23L2/60;A23P10/30;B01J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盏花 树脂 复合 微胶囊 液态 饮料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的制作方法,将金盏花油树脂微胶囊溶液按体积比5:1与水混匀,加入黑果枸杞超微粉4~6g/L、菊粉4~6g/L、木糖醇150~200g/L、柠檬酸6~8g/L,均质10~15min,杀菌;其中,金盏花油树脂微胶囊溶液是将金盏花油树脂乳化后得到的乳化液进行微胶囊包埋。通过本发明方法制作的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具有金盏花油树脂和黑果枸杞特有香气,营养价值高,有显著的抗疲劳和抗氧化功能,热稳定性强,长期存放后无异物,无分层,无沉淀,液体状态均匀且稳定,是一种具有较强保健功能的高品质液态饮料,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金盏花(Calendula officinalis L.),又名金盏菊,为菊科金盏菊属植物,其原产欧洲,18世纪后期传入我国,现已成为我国重要草本花卉之一。金盏花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等成分,而且含有类胡萝卜素、三萜皂甙和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其中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维生素A原)为金盏花的主要成分,能够在人机体内通过转化产生可直接吸收的维生素A,可有效地预防和改善现代人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电视所造成的眼疲劳。
油树脂是指采用一些压榨、溶剂浸提、超声提取、微波提取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等提取方法,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膏稠状、含有精油、色素及一些非挥发性成分的树脂性产品,营养价值及香气风味比精油更丰富。目前,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提取分离技术,具有过程易控制、产品纯度高、萃取温度低、可保护热敏性物质、无有机溶剂残留,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非常适合应用于金盏花油树脂的提取及生产。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已获得世界认可的新型技术,而且是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可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微胶囊技术是将芯材(添加剂、油脂等)与乳化剂进行结合,再与适宜的壁材进行组合得到理想的微胶囊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微胶囊技术已较为成熟,因其工艺、设备、材料的不断完善,使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近年来,虽然金盏花和黑果枸杞因其极具营养和功能价值而备受关注,但也存在加工方式单一、精深加工难、系列产品少等问题,尤其是在液态饮料产业中加工利用率较低,难以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同时,现今市场上关于含有金盏花油树脂的复合饮料产品鲜有出现,且油脂型复合饮料产品的制备工艺还不是很完美,易出现油水分层,状态不稳定等问题,同时液态饮料大多因含糖量高,导致众多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选用金盏花油树脂、黑果枸杞超微粉、菊粉为原料,蔗糖脂肪酸酯为乳化剂,β-环糊精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木糖醇为甜味剂、柠檬酸为酸味剂,开发一款含金盏花油树脂的水乳交融稳定的新型高品质液态复合饮料产品。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市场鲜有看到关于含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产品,且油脂型复合饮料产品制备工艺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的制作方法,按此方法可获得具有较好稳定性和保健功能的高品质液态饮料。
本发明主要是以金盏花油树脂、黑果枸杞超微粉、菊粉为原料,以蔗糖脂肪酸酯为乳化剂,以β-环糊精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以木糖醇为甜味剂、柠檬酸为酸味剂,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乳化、微胶囊包埋等技术手段生产制作而成。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含金盏花油树脂复合微胶囊液态饮料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将金盏花油树脂微胶囊溶液按体积比5:1与水混匀,加入黑果枸杞超微粉4~6g/L、菊粉4~6g/L、木糖醇150~200g/L、柠檬酸6~8g/L,均质10~15min,杀菌;其中,金盏花油树脂微胶囊溶液是将金盏花油树脂乳化后得到的乳化液进行微胶囊包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26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