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双极性混合BCM控制模式的单相逆变器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40287.1 | 申请日: | 202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9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罗业城;马允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智慧(广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H7/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吕梅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科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性 混合 bcm 控制 模式 单相 逆变器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双极性混合BCM控制模式的单相逆变器控制系统:包括调制电路,所述调制电路的一侧电性连接有电源Vsubgt;A/subgt;,所述调制电路中包括有四个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四个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之间电性连接有负载电阻Z,四个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上分别并连接有续流滤波电路,所述负载电阻Z上电性连接有LC滤波器;本发明在保证滞环控制实现软开关的基础上,通过主体采用单极性BCM的控制,实现了损耗低、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的特性,同时通过双极性BCM的过渡避免了频率过零且抑制了高频谐波,对负载有很好的频率适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单向逆变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双极性混合BCM控制模式的单相逆变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离网型逆变器是直接给交流负载供电的,所以负载的性质也会对逆变器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性质多变的负载,离网微型逆变器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负载适应性,合理应对各种负载情况,并且能保证自己正常高效地工作。一个好的微型逆变器应该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功率密度高、低成本、输出波形质量好的优点。
逆变器广泛使用模拟控制电路或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电路,主要的模拟控制策略有电压单环控制、峰谷值电流控制、电流平均值控制等。由于采用硬件控制,使得电路结构较为复杂,控制可靠性低,延时高。硬件控制电路的存在加大了控制板的体积。另外,模拟控制的控制方法单一,用模拟电路实现的控制手段主要以PI控制为主,精度更高的控制手段无法实现。加上硬件电路会有使用时间长带来的老化和温漂的问题,导致控制性能降低,长时间后电路将无法正常工作。可见模拟控制方法无法达到期望的性能水平。随着控制芯片技术的发展,模拟控制方法逐渐被数字控制方法取代。以下列举一些典型的数字控制方法及其最新进展:无差拍控制、状态反馈控制、重复控制、模糊控制、PID控制。常用的逆变器控制策略有单极性、双极性。单极性调制具有更低的频率特性,且只有一组桥臂工作在高频状态,所以开关损耗更小,但是在负载电压过零处频率会过零。CCM模式频率具有自适应性,开关频率与负载电流无关,但导通损耗大。双极性BCM调制存在很高的频率尖峰且整体频率很高,开关损耗大,不是理想的控制方式;双极性CCM调制频率较高,具有频率自适应的优点;单极性CCM调制频率低,且频率自适应,但是低频谐波出现的时间长,对波形质量影响大;单极性BCM调制频率低,无法滤除的低频部分比重小,且损耗低,是理想的调制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单双极性混合BCM控制模式的单相逆变器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双极性混合BCM控制模式的单相逆变器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双极性混合BCM控制模式的单相逆变器控制系统,包括调制电路,所述调制电路的一侧电性连接有电源VA,所述调制电路中包括有四个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四个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之间电性连接有负载电阻Z,四个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上分别连接有续流滤波电路,所述负载电阻Z上电性连接有LC滤波器。
优选的,四个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中包括有电性连接的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Q1、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Q2、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Q3、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Q4。
优选的,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Q1的漏极与所述电源VA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IGBT或MOSFET可控半导体开关功率器件Q2的漏极与所述电源VA的正极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智慧(广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智慧(广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02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皱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气象雷达标定的无人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