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嗜油菌株包埋的新型有机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0267.4 | 申请日: | 202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1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张相宇;肖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04 | 分类号: | C12N11/04;C12N11/098;C12N11/096;C12N1/16;C08F2/46;C08F220/18;A62D3/02;C12R1/645;A62D101/20;A62D101/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杨欢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菌株 包埋 新型 有机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酵母包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嗜油菌株包埋的新型有机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嗜油菌株包埋的新型有机胶包括有机胶以及包埋的酵母细胞;所述的有机胶包括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交联剂以及引发剂;所述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为C12‑C18烷基甲基丙烯酸甲酯。本发明所述的有机胶具有优良的油吸附能力;能够确保嗜油微生物存在于水油混合中的油层,能够持续降解石油。本发明可以长期保存酵母,并且二次加密携带DNA信息的菌株,实现信息的精准传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酵母包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嗜油菌株包埋的新型有机胶 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游离状态的细胞固定或定 位在限定的空间区域,并使其保持固有的催化活性。固定化生物细胞能 持续增殖、代谢和衰亡,其活性保持稳定。固定化生物细胞能持续增殖、 休眠和衰亡,其活性始终保持稳定。固定化的生物细胞除保持其原有的 识别、结合、催化活性,支撑保证细胞/微生物的生存,保护其不受恶劣 环境的影响外,还具有细胞密度高、反应速率快、耐毒性能力强、稳定 性高、产物分离容易、能实现连续操作等特点,可大大提高生产能力。 细胞固定化技术经常用于各种生物医学和工业应用,包括益生菌递送, 生物催化剂,功能活性材料等。
目前,细胞固定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城市污水净化方面,目前城市污水的成分愈加复杂,对处理技术 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污水的浊度较高,容易影响固定细菌的传质性, 且城市污水化学成分复杂,对固定载体稳定性破坏性很强。曾宇等分别 采用采用琼脂、海藻酸钠、海藻酸钠加活性炭粉、聚乙烯醇、聚乙烯醇加活性炭粉为载体,包埋固定光合细菌处理城市污水,静态试验结果表 明使用海藻酸钙包埋的菌体亦表现良好活性,对污水处理96h后,COD 去除率达90%以上。
除此之外,细胞固定化技术在食品生产工业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采用菌体热固法制成的固定化细胞,实现了果葡糖浆生产的连续化。 Chihata等人用固定化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固定能够生产天冬氨酸酶的大 肠杆菌,生产L-天冬氨酸,使生产成本降低40%。日本田边制药厂用K- 角叉菜糖凝胶包埋菌体,并用戊二醛、已二胺进行硬化处理,由此制得 的固定化菌体半衰期达630d,其生产能力比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的菌体 提高14倍。生物微胶囊是一种新兴的细胞固定化技术。进入21世纪,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发展得很快,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工 业上,极大地推动了食品工业由农产品初加工向高级产品的转化,微胶 囊技术与超微粉碎技术、生物技术、膜技术和热压反应技术等相结合,为食品工业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细胞固定化技术经常 用于各种生物医学和工业应用,包括益生菌递送,生物催化剂,人工器 官,和功能活性材料等。这种策略可以作为支撑保证细胞/微生物的生存, 保护其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其易于 操作,增加其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密度,从而显著提高其功能。
迄今为止,科学家探索了多种有机和无机封装材料,包括水凝胶, 聚巴胺,聚电解质,聚电解质/氧化碳纳米管杂化,二氧化硅,和磷酸钙 /碳酸盐。它们都是亲水的,有几个原因。首先,成熟的技术使得生物相 容性和无毒亲水材料的制备变得容易,这可以保证被封装的细胞/微生物 的生存。其次,所有细胞和大多数微生物都生活在水环境中,亲水材料可以保证水溶性分子的有效传质。第三,生物相容性疏水封装材料的设 计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亲水性材料,特别是水凝胶,似乎是目前封装 细胞/微生物的“金标准”。
然而,嗜油微生物对于工业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微藻、细菌、真菌 和酵母等产油微生物可以根据细胞内的细胞干重合成超过20%的脂质, 甚至可以在细胞干重基础上合成高达70%的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02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