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光栅传感器计轴方法、系统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32866.1 | 申请日: | 202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5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晟;张璐;吴春晓;李阳;林锦峰;代萌;王岁儿;张天赋;孙国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1/16 | 分类号: | B61L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孔凡梅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光栅 传感器 方法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光栅传感器计轴方法、系统和设备。包括:分别对光纤光栅传感器中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的上升阈值和第一下降阈值置初值;实时更新本次计轴过程中同一应变检测光栅的波长最值;当应变检测光栅有新的波长最大值时,更新对应的应变检测光栅波长第一下降阈值;实时更新第二下降阈值;根据应变检测光栅上升阈值和第二下降阈值,切换对应的应变检测光栅的状态,并更新上升阈值和第一下降阈值;当有任一应变检测光栅状态切换时,更新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组合状态及本次计轴过程中组合状态所构成的状态序列;根据状态序列进行验证,验证通过时输出带有列车行驶方向的轴数。通过动态调整的上升下降阈值,避免了漏计轴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信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光栅传感器计轴方法、系统和设备。
背景技术
计轴设备是保证铁路系统安全运营的最重要的信号检测设备,它通过对车轮轴数的检测判断铁路区段的占用或空闲状态。计轴技术判断区段占用情况的原理如下,对于某一区间,只要计轴传感器对进入区间的列车轴数的计数结果与对离开区间的列车轴数的计数结果不相等,那么就认为此区间被占用,否则认为此区间为空闲状态。
目前铁路系统中主要采用电磁式计轴传感器以及光纤光栅计轴传感器作为车轮经过检测的主流方案,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计轴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传输距离长,绝缘耐腐蚀等优势。专利号为CN107921978A的发明中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测量车轮经过时剪切力的变化(光栅粘贴于轨腰)实现计轴的方法;专利号为CN113335338A的发明中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测量车轮经过时垂向力的变化(光栅固定于钢轨底部)实现计轴的方法。专利号为CN113335338A的发明中,根据车轮经过时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的状态变化组成的序列实现正向轴数和反向轴数的输出(与电磁计轴类似),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计轴传感器安装位置过车前后道床结构的变化,应变检测光栅的波形变化并不像电磁计轴波形一样完全左右对称,此外在重轴与轻轴交替时计轴波形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可能会存在漏记轴,影响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发明人做出本发明,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纤光栅传感器计轴方法、系统和设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光栅传感器计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设置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中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的上升阈值初始值和第一下降阈值初始值;
实时更新两个所述应变检测光栅的应变信号,所述应变信号包括应变检测光栅实时波长、本次计轴过程中同一应变检测光栅的波长最大值和波长最小值;
根据所述应变检测光栅的应变信号,设置对应应变检测光栅的阈值对比量;
建立从应变检测光栅的应变信号到对应的应变检测光栅上升阈值的第一映射关系;
建立从应变检测光栅的应变信号到对应的应变检测光栅第一下降阈值的第二映射关系;
当应变检测光栅有新的波长最大值时,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更新对应的应变检测光栅波长第一下降阈值;
根据两个应变检测光栅对应的第一下降阈值,实时更新第二下降阈值;
根据应变检测光栅的当前状态、阈值对比量、上升阈值和第二下降阈值,切换对应的应变检测光栅的状态,并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更新上升阈值,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更新第一下降阈值;
当有任一应变检测光栅状态切换时,更新所述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组合状态及本次计轴过程中所述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组合状态所构成的状态序列;
根据预设的验证条件,对所述状态序列进行验证,验证通过时输出带有列车行驶方向的轴数。
可选的,所述分别设置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中两个应变检测光栅的上升阈值初始值和第一下降阈值初始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28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