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体自动包装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9861.3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55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钟启仲;蒋玉雄;孙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高容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1/32 | 分类号: | B65B1/32;B65B31/06;B65B1/06;B65B1/16;B65B1/12;B65B61/06;B65B6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张锐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包装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粉体自动包装系统,包括储存系统、进料系统以及收料包装系统,所述储存系统包括储存罐,进料系统包括进料器,进料器的第一端与出气管道连接,储存罐的出料端与进料器的第二端连接,储存罐中的惰性气体和粉体经储存罐的出料端进入进料器中,进料器的第三端设于收料包装系统的上方;收料包装系统包括包装装置,以将来料的膜料封装成一开口朝上的包装袋,进料器的第三端伸入包装袋中,将位于进料器中的粉体和惰性气体输送至包装袋中,并将包装袋内的气体从出气管道中排出。本发明实现包装袋封装成型以及粉体的入袋,实现粉体的自动包装,自动化程度高,且降低包装过程中粉体飘散溢出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机械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体自动包装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活中。纳米材料生产及运输过程中往往以干燥粉体的形式存在;而粉体颗粒粒径小于几微米时,十分容易飘散,不易收集,容易对生产场所产生安全隐患。纳米粉体颗粒的颗净更细小,大部分粒径100nm,反应活性高,在空气中飘散后不易沉降,故其生产过程中的收料和包装属于技术难题。
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少量的纳米粉体可用小瓶子封装,批量生产的纳米粉体一般采用塑料袋、铝箔袋等包装装载,同时往包装袋中添加惰性气体对粉体进行保护。粉体的自动包装还较为不成熟,较常采用普通重力灌装,即将成型后的包装袋的袋口套设于设备的粉体出料口下方进行灌装的方式,现有的粉体包装技术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包装袋须为成型的包装袋,包装袋的开口朝上,粉体入袋后,还需将包装袋的开口手动封口,自动化程度低,较为不便;
第二,因出料口与包装袋底部距离较远,若是将出料口伸出包装袋的底部,则粉体可能淹没设备的出料口,并堵塞出料口,导致出现粉体灌装不顺的情况;若是让出料口与包装袋底部维持一定距离,则粉体从出料口下落至包装袋的过程中,会因下落行程过长而发生飘散、溢出,尤其是超细纳米粉体,更容易出现飘散和溢出的情况,飘散的纳米粉体难以再次收集,对于相对封闭的车间来说,飘散的粉体属易燃易爆物,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因成型的包装袋内部空间还留有空气,导致空气挤占包装袋内部空间,粉体入袋过程中,依旧存在粉体飘散、溢出的情况;且灌装过程中,让惰性气体随着粉体一起送入包装袋,导致惰性气体的用量较大,较为浪费,提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粉体自动包装系统及方法,以自动化实现包装袋的自动封装以及粉体的入袋;并减少包装过程中的粉体的飘散溢出,避免车间粉尘安全隐患。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粉体自动包装系统,包括储存系统、进料系统以及收料包装系统,所述储存系统包括储存罐,进料系统包括进料器,进料器的第一端与出气管道连接,储存罐的出料端与进料器的第二端连接,储存罐中的惰性气体和粉体经储存罐的出料端进入进料器中,进料器的第三端设于收料包装系统的上方;收料包装系统包括包装装置,以将来料的膜料封装成一开口朝上的包装袋,进料器的第三端伸入包装袋中,将位于进料器中的粉体和惰性气体输送至包装袋中,并将包装袋内的气体从出气管道中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器的第一端设于进料器的上部,第三端设于进料器的下部;进料器的第三端包括粉体出口和出气口,出气口通过进料器侧边的排气管与第一端和出气管道连通;粉体和惰性气体经粉体出口出料至包装袋中,包装袋内的气体经出气口排至出气管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器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型器具,进料器的上部呈圆筒形,进料器的下部呈椭圆扁形,出气口为两个,设于进料器的两侧面,进料器的粉体出口的位置低于出气口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系统还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与进料器连接,并带动进料器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道与储存罐连通,包装袋内的气体经出气管道重新吸入储存罐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高容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高容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9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