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5440.3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6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强 |
主分类号: | F16F15/00 | 分类号: | F16F15/00;F16F15/02;F16F15/023;F16F15/03;F16F15/06;F16F15/22;F16F9/53;B61D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李改平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铁用 减震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包括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减震筒,减震筒的顶端设有吸能组件,吸能组件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荷载承受板;通过扭转力平衡结构能够对吸能组件施加扶正力,保持吸能组件自然状态下处于竖直状态,减少水平主动调节机构承载的负荷,通过水平主动调节机构能够对荷载承受板进行动态调平,进而使座椅一直处于动态水平的状态,有助于再一次增加乘客乘坐的舒适度,通过扭转机构能够将荷载承受板向下移动的动能转换成旋转动能,通过吸能效果放大结构能够为扭转机构的旋转提供阻力,有助于增加竖向的减震效果,使乘客在座椅上乘坐的舒适度极高,提高了该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铁用减震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设计标准等级高、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系统,其概念并不局限于轨道,更不是指列车,高铁作为人们出行方式之一,能快速载送乘客到达目的地,具有高速、省时的优点,高铁运行的稳定性是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指标,新建高铁往往稳定性极好,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高铁列车的稳定性会变差并出现震动、左右摇晃的状况,这是由于高铁运行的稳定性受线路基础和车辆性能两方面影响,其中线路基础中的路基路段以地面为依托,其稳定性事实上高度依赖自然地质、气候,如土质、特殊气候等,容易发生病害,如翻浆冒泥、路基下沉、挤出变形、边坡塌方等,随着时间进展,这些问题难免会使线路的行车稳定性下降。
现有高铁中的座椅是直接固定安装在高铁列车上的,没有减震缓冲装置,乘客乘坐在座椅上时,高铁列车的震动、晃动会通过座椅传递到乘客身上,导致乘客的乘坐体验极差,影响乘客休息,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高铁中的座椅是直接固定安装在高铁列车上的,没有减震缓冲装置,乘客乘坐在座椅上时,高铁列车的震动、晃动会通过座椅传递到乘客身上,导致乘客的乘坐体验极差,影响乘客休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它可以很好的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铁用减震缓冲装置,包括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减震筒,减震筒的顶端设有吸能组件,吸能组件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荷载承受板,减震筒内腔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惯性感应器,减震筒内腔的右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与惯性感应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吸能组件包括吸能竖管,吸能竖管呈竖直状,吸能竖管的侧面上开设有位移滑孔,吸能竖管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吸能柱,吸能柱的顶端固定连接在荷载承受板的底面上,吸能柱的内部固定嵌装有水平感应器,水平感应器与智能控制器电连接,位移滑孔的内部活动插接有限位销钉,限位销钉固定插接在吸能柱的侧面上,吸能柱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位于其中部的窜动滑杆,窜动滑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竖向吸能弹簧,吸能柱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油压减振器,多个油压减振器均匀分布在窜动滑杆的周围,吸能竖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能球,吸能竖管的中轴线贯穿吸能球的球心,窜动滑杆活动插接在吸能球内,竖向吸能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在吸能柱的底面上,竖向吸能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吸能球的表面上,油压减振器的底端固定插接在吸能球的内部,吸能球活动插接在减震筒的内部。
优选的,还包括定向位移结构,所述定向位移结构包括隔腔板,隔腔板固定连接在减震筒的内壁上且位于其底端,隔腔板上开设有中心通孔,中心通孔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定向位移柱,中心通孔的内径值远大于定向位移柱的直径值,定向位移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倾盘,防倾盘位于隔腔板底面与减震筒内腔底面之间,防倾盘的上下两面上均活动嵌装有定距滚珠,定距滚珠在隔腔板的底面和减震筒内腔的底面上滚动,定向位移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锥台型箱,锥台型箱的底面上活动嵌装有偏移钢珠,偏移钢珠在隔腔板的顶面上滚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强,未经张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54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炒酸枣仁炮制工艺
- 下一篇:一种玻璃纤维拉丝机的自动上丝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