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电流采样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89606.0 | 申请日: | 202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4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坤;吴徽;龚州;任航;王卓;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H02M1/088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电流 采样 电路 | ||
本发明属于模拟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载电流采样电路。针对传统负载电流检测电路需要片外复杂采样电路以及需要额外的引脚的问题,本发明提出来一种片内负载电流采样电路,通过在片内对高侧功率管开启时的电流进行采样,再利用采样保持电路采出在二分之一开启时间时刻的值,此时的采样值等同于对负载电流的采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拟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载电流采样电路。
背景技术
负载电流采样电路对于需要恒流输出或需要反馈电感电流信息的开关电源(如针对快充应用、LED、电流模COT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此类开关电源的可靠性以及性能指标。对于需要恒流输出的应用中,通常是在负载到地之间再加入一个小电阻,通过负载电流流过此电阻上产生的压降以实现对负载电流的采样,因此这种方法就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额外的引脚来将电阻的电压信息引入回片内,再通过采样电路处理后得到负载电流采样信号,将此采样信号作为环路调节的信息以此实现恒流输出;而对于需要反馈电感电流信息的应用中,通常需要将电感两端的信号引回片内,因此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额外的引脚以及较为复杂的采样电路。因此传统的负载电流采样电路不但需要额外的引脚,还需要较为复杂的采样电路。所以传统的采样方式不适合于低功耗和小型化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负载电流检测电路需要片外复杂采样电路以及需要额外的引脚的问题,本发明提出来一种片内负载电流采样电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负载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一开关NMOS管、第二开关NMOS管、第三开关NMOS管、第四开关NMOS管、第五开关NMOS管、第六开关NMOS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流源、第二电流源、第三电流源、第四电流源、第一传输门、第二传输门、第三传输门、第四传输门、第五传输门、第六传输门、第一比较器、第二比较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运放和第二运放;第一开关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一电流源连接到电源,其源极通过第一电容连到地,其源极接第五开关NMOS管的源极和第二开关NMOS管的漏极,第一开关NMOS管的栅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脉冲宽度为上管开启时间、周期为二倍开关周期的信号;第五开关NMOS管的栅极接全局使能信号,其漏极接基准电压;第二开关NMOS管的栅极接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开关NMOS管的源极通过第二电流源接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为上管开启时间、周期为二倍开关周期、相位和第一控制信号相差180°的信号;第三开关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三电流源连接到电压,其源极通过第二电容连接到地,其源极还接第四开关NMOS管的漏极和第六开关NMOS管的源极,第三开关NMOS管的栅极接第二控制信号;第六开关NMOS管的栅极接全局使能信号,其源极接基准电压;第四开关NMOS管的源极通过第四电流源接地,其栅极连接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为上管开启时间、周期为二倍开关周期、相位和第二控制信号相差180°的信号;
第一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和负向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NMOS管的源极和基准电压,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传输门的输入端;第一传输门的控制信号为第四控制信号,所述第四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为开关周期、周期为二倍开关周期的信号且相位同第二控制信号一致;
第二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和负向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三开关NMOS管的源极和基准电压,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传输门的输入端;第二传输门的控制信号为第五控制信号,所述第五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为开关周期、周期为二倍开关周期的信号且相位同第一控制信号一致;
第一传输门和第二传输门的输出端相连并连接第一与门和第二与门的一个输入端;第一与门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第一控制信号;第二与门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第二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96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