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共混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88479.2 | 申请日: | 2022-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4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远;张力琳;刘寅;尤培波;鞠睿;陈洪林;孔佑方;王许涛;周恒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城建学院;中原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10L5/46 | 分类号: | C10L5/46;C10L5/44;B09B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2 | 代理人: | 贾耀淇 |
地址: | 467036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木质 纤维 废弃物 共混水热 碳化 制备 固体燃料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共混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原料存储系统、原料输送系统、碳化反应系统和产物收集系统,原料存储系统与原料输送系统连通,原料输送系统与碳化反应系统连通,碳化反应系统通过管道与产物收集系统连通,产物收集系统上设置有热量交换机构,碳化反应系统上设置有热量回收机构,热量交换机构和热量回收机构均与原料输送系统对应设置,碳化反应系统下方设置有加热机构,碳化反应系统上方设置有集气机构,加热机构和集气机构均与碳化反应系统对应设置。本发明实现了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的水热碳化,对处理过程中的能量实现了高效回收再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热碳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共混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含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的污染物,包括致病菌、寄生虫(卵)等生物污染物,铜、锌、铬、汞等无机有毒物质,以及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有毒物质,同时污泥中通常又富含大量的有机物和N、P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
木质纤维类废弃物中可收集利用的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稻壳、甘蔗渣、玉米芯等,除部分用作牲畜饲料、造纸和燃料外,绝大部分丢弃与农田或就地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水热碳化为现有技术中处理污泥常用的一种处理技术,其是将生物质与水按一定的比例完全混合放入反应器中,在一定的温度,反应时间和压力下进行的水热反应,主要得到固体产物水热炭,水热炭品质接近于泥炭和褐煤,可作为复合固体燃料直接燃用。现有技术中尚且没有将污泥和木质纤维类废弃物混合碳化的装置,因此,亟需一种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共混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装置,用来实现对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保护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共混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污泥与木质纤维类废弃物共混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原料存储系统、原料输送系统、碳化反应系统和产物收集系统,所述原料存储系统与所述原料输送系统连通,所述原料输送系统与所述碳化反应系统连通,所述碳化反应系统通过管道与所述产物收集系统连通,所述产物收集系统上设置有热量交换机构,所述碳化反应系统上设置有热量回收机构,所述热量交换机构和所述热量回收机构均与所述原料输送系统对应设置,所述碳化反应系统下方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碳化反应系统上方设置有集气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和所述集气机构均与所述碳化反应系统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原料存储系统包括原料存储罐,所述原料存储罐顶端中部开设有纤维物进料口,所述原料存储罐内设置有破碎筛分机构,所述破碎筛分机构与所述纤维物进料口对应设置,所述原料存储罐侧壁上开设有污泥输送口,所述污泥输送口位于所述破碎筛分机构下方,所述原料存储罐远离所述污泥输送口的一侧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原料输送系统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破碎筛分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原料存储罐内的若干粉碎辊,若干所述粉碎辊平行设置,相邻两所述粉碎辊对应设置,所述原料存储罐侧壁内开设有空腔,所述粉碎辊一端伸入所述空腔内固定连接有链轮,若干所述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原料存储罐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电机,任一所述链轮远离所述原料存储罐的一侧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原料存储罐内设置有筛分部,所述筛分部位于所述粉碎辊下方且与所述粉碎辊对应设置,所述筛分部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城建学院;中原工学院,未经河南城建学院;中原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84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