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蜂窝式复合监测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2135.0 | 申请日: | 202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4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朱辉;叶淑君;吴吉春;吴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王慧颖 |
地址: | 21003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水 蜂窝 复合 监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蜂窝式复合监测井,属于地下水监测井领域,本发明的复合监测井由多根长度不同的监测管组成,多根监测管的上端部位于同一表面,下端部延伸进入地下不同深度,每根监测管为外正六边形内圆管,因正六边形可以紧密且无限平铺,各监测管之间可紧密连接成蜂窝式井管,保证了各监测管之间的止水效果、整体的强度和使用寿命;监测管数量可突破常规数量限制,可更精细监测复杂含水层。本发明监测井只需一次钻孔和下管操作,工艺简单,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成井质量,还可便捷地获取地下水多种数据,大大降低了设置不同种类监测井的费用,有效提高了地下水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精度,使本发明有潜力成为地下水监测领域的新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监测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蜂窝式复合监测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大量化工企业关闭或搬迁至化工园区,造成大量的遗留场地亟待修复,这些场地都需修复达标后才能进行后续开发,因此需要大量监测数据来评价修复有效性,但现有监测井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监测要求。目前,欧美等国家已普遍应用一孔多层监测井技术,而国内仍以单井或一组不同深度的丛井监测为主,尚未大规模推广多层监测井技术。
目前常用的巢式监测井的监测井管多为圆形,井管之间无法紧密贴合,给止水工作带来困难;部分设计包含内管扶正器,会对止水材料的下落造成影响;监测管间易出现拌阻、缠绕等现象;井管数量通常不超过7个,无法精细收集复杂含水层的变化情况。
连续多通道监测井最多能监测7个层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井管易弯曲变形、需场地提前平铺展开管道、现场加工工序繁琐、难以重复利用等诸多问题。
Waterloo监测井与Westbay监测井因需专有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复杂,质控程序繁琐,需专业工程师调试,导致工程费用昂贵,在我国的应用案例极少。
国内关于多层监测井技术的创新多是基于巢式井及连续多通道监测井的改进。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11425186A公开了一种浅层地下水小口径集束式监测井及其成井方法,包括外管和监测井管,数个监测井管均插设在外管的内腔中,虽然此方法将各监测管捆绑成集束式,只需一次下管施工。但仍需在外管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分层止水,增加了止水施工难度及工作量,同时此方法并未解决各监测管之间止水困难/易产生垂直串水的问题。
中国专利文献CN113404488A公开了一种地下水巢束式分层监测井系统,包括监测管和带凹陷的定位管,监测管嵌入定位管的凹陷处连接成束式井管,避免了多次下管施工且解决了监测井管之间止水困难的问题,但该方法中定位管和监测形状不一,且监测管超过4个时,定位管和监测管都需要设计新的形状,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施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井管层数不超过7、井管间无法紧密贴合且相互扰动、止水材料难以下落等缺陷,进而带来分层监测井建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成井质量低等施工问题,并提供搭载电极、数据线、光纤等功能,从而带来一种新型的地下水蜂窝式复合监测井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2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