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及其在废旧润滑油再生中的脱氮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470271.8 | 申请日: | 2022-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7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丹;李晓磊;高家俊;戴亚芬;康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重庆阳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G29/12 | 分类号: | C10G29/12;C10G29/22;C10M175/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易斯 烷氧基 络合 试剂 及其 废旧 润滑油 再生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润滑油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及其在废旧润滑油再生中的脱氮应用。该络合脱氮试剂由路易斯酸和烷氧基烷烃混合而成,将该络合脱氮试剂与废旧润滑油的蒸馏馏分油混合,反应后进行沉降、过滤,即可得到澄清透明的脱氮油相。本发明开发的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脱氮效率高,成本低,且不会对油品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在废旧润滑油的再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润滑油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及其在废旧润滑油再生中的脱氮应用。
背景技术
润滑油主要用于减轻机械设备在运转时的摩擦,其使用可保证机械设备在高负荷或高速度条件下正常运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各种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润滑油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氧化、热分解以及杂质污染,从而产生废旧润滑油。对于润滑油而言,其源自于石油,属于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利用废旧润滑油再生制备基础油意义重大。
通常,废旧润滑油再生制备基础油的步骤大致为两步。一是,油品减压蒸馏,在高温和高真空度条件下,以实现基础油馏分与重质组分(如胶质、沥青质、金属残渣)的分离。二是,馏分油的精制,第一步获得的蒸馏馏分油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尤其是有机氮化物),这些有机氮化物氧化安定性差,在润滑油的使用条件下极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胶质,导致油品颜色深且粘度大,极大地影响了油品品质,需要对该馏分油进行进一步精制来脱除其中的不良组分。
对于润滑油中的有机氮而言,可分为碱性有机氮和非碱性有机氮,其中碱性有机氮包括吡啶、喹啉、吖啶等,非碱性有机氮包括吡咯、吲哚、咔唑等。目前,工业上有多种用于废旧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的精制工艺,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吸附法和溶剂萃取精制法。吸附法主要采用酸性白土、活性炭等吸附剂。然而,酸性白土尽管脱除效果较好,但它的使用产生大量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活性炭虽相对环境友好,但选择性较差,导致优良组分被脱除。溶剂萃取精制法常用的溶剂有糠醛和NMP。然而,糠醛的溶解能力较低,抗氧化安定性差,对碱性氮化物的选择性较低。对于NMP而言,虽然其选择性较高,但其单价较高,油溶性较大,易对油品造成二次污染,影响油收率且同样对碱性氮化物的脱除效果差,需经多级萃取才能实现氮化物的深度脱除,投资大,操作成本较高。因此,基于废旧润滑油再生过程中的脱氮需求,开发高效、经济且无二次污染的脱氮试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废旧润滑油再生过程中现有脱氮试剂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及其在废旧润滑油再生中的脱氮应用,该络合脱氮试剂脱氮效率高,成本低,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为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该络合脱氮试剂由路易斯酸和烷氧基烷烃混合而成。
上述方案中,路易斯酸为三氯化铁、三氯化铝、氯化锌等中的一种。
上述方案中,烷氧基烷烃为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甲烷、二乙氧基乙烷、三甲氧基甲烷、三甲氧基乙烷、三乙氧基甲烷、三乙氧基乙烷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方案中,路易斯酸的摩尔量为烷氧基烷烃中氧的摩尔量的1-10倍。
更优选的,路易斯酸的摩尔量为烷氧基烷烃中氧的摩尔量的1-5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路易斯酸-烷氧基络合脱氮试剂在废旧润滑油再生中的脱氮应用,具体步骤为:将络合脱氮试剂与废旧润滑油的蒸馏馏分油混合进行反应,反应后进行沉降、过滤,得到澄清透明的脱氮油相。
上述方案中,废旧润滑油的蒸馏馏分油的氮含量为100-500ug/g。
上述方案中,络合脱氮试剂中路易斯酸的摩尔量为废旧润滑油的蒸馏馏分油中氮的摩尔量的5-10倍。
上述方案中,反应温度为20-50℃,反应时间为5-6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重庆阳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工程大学;重庆阳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702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