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OG荧光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信息加密与防伪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43010.7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2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牛和林;黄港;廉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1/50 | 分类号: | C09D1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创益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6 | 代理人: | 付金豹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og 荧光 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信息 加密 防伪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OG荧光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信息加密与防伪应用,制备金属有机凝胶和金属有机干凝胶,取金属有机干凝胶加入去离子水中,超声分散均匀,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粉体继续超声搅拌至均匀胶状,即可得到荧光油墨。本发明提供的油墨可以利用简单的旋涂法涂抹在纸上,也可以直接顺滑书写,且能够应用于喷墨打印技术。待油墨干了之后在日光灯下不可见,只有在紫外灯下才能显示出不同种鲜艳的颜色,因此,可以很好的隐藏重要信息。喷上适量的水雾之后,在紫外灯下会立即呈现出不同于之前的颜色,实现快速响应的双重加密荧光防伪。等到油墨烘干之后,又会恢复之前的颜色,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既节约了成本,又将荧光油墨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荧光油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有机凝胶MOG荧光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信息加密与防伪应用。
背景技术
荧光油墨的主要成分是荧光染料,荧光染料属于功能性发光颜料,与一般颜料的区别在于当外来光(紫外光等)照射时,能吸收一定形态的能量而激发光子,以低可见光形式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产生不同色相的荧光现象,不同色光结合形成异常鲜艳的色彩,而当光停止照射后,发光现象即消失,因此称为荧光颜料。
目前,伪造和复制安全文件(例如货币、护照、钞票、文凭和证书)的报道屡见不鲜,这是一项重大的全球挑战。造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类健康,防伪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问题。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且易于复制,使用水印、全息图和条形码等传统防伪技术变得无效。基于等离子体安全标签、仿生微指纹和磁响应的最新技术可以提高防伪保护水平。然而,这些最新技术需要特定且昂贵的工具来检查真实性。从安全性和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基于发光的策略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已成为防伪领域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有机染料、碳点和半导体纳米粒子已被用作发光材料,但长期毒性或宽发射带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应用。相比之下,镧系元素掺杂的纳米结构材料提供了独特的光谱指纹,并显示出几个优点,如难以复制、低毒性和长寿命,导致它们在防伪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基于镧系离子的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传感、生物成像、印刷和书写等领域。然而,镧系元素离子的吸收率相对较低,因为它们的4f电子被5s2和5p6电子屏蔽。克服这一缺点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入捕光配体,该配体可以作为敏化剂通过“天线效应”增强镧系离子的发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OG荧光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信息加密与防伪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荧光油墨制作过程简单、使用药品和试剂均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可以应用于食品包装和化妆品包装等要求对人体没有危害的行业。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油墨可以利用简单的旋涂法涂抹在纸上,也可以直接顺滑书写,且能够应用于喷墨打印技术。待油墨干了之后在日光灯下不可见,只有在紫外灯下才能显示出不同种鲜艳的颜色,因此,可以很好的隐藏重要信息。喷上适量的水雾之后,在紫外灯下会立即呈现出不同于之前的颜色,实现快速响应的双重加密荧光防伪。等到油墨烘干之后,又会恢复之前的颜色,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既节约了成本,又将荧光油墨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MOG荧光油墨的制备方法,步骤(1)、金属有机凝胶的制备:取一种以上稀土离子盐加入溶剂中,溶解;称取吡啶羧酸类配体和苯甲酸类配体一起加入溶剂中,再加入胺类试剂溶解得到配体混合溶液;将完全溶解后的稀土离子盐的混合溶液倒入配体混合溶液中,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即可形成金属有机凝胶;步骤(2)、金属有机干凝胶的制备:将所述金属有机凝胶用去离子水和溶剂各洗若干次,然后脱水干燥过夜,即可得到金属有机干凝胶;步骤(3)、荧光油墨的制备:取金属有机干凝胶加入去离子水中,超声分散均匀,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粉体继续超声搅拌至均匀胶状,即可得到荧光油墨。
所述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稀土离子盐为Eu(NO3).6H2O、或Tb(NO3).6H2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30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