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基因OsSMG6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41498.X | 申请日: | 2022-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6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迎信;程式华;薛炮;吴玮勋;曹立勇;陈代波;刘群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12N15/82;A01H5/00;A01H6/46;A01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林月俊 |
地址: | 3114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基因 ossmg6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水稻基因OsSMG6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水稻基因OsSMG6及其应用。本发明克隆了一个新的控制水稻粒型、粒重的基因OsSMG6(该基因一因多效,在调控粒型、粒重的同时对植株生长发育也具有影响),功能缺失导致水稻粒长变短、粒宽变宽、粒厚增加、粒重不变、株高升高、抽穗期延迟;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谷粒粒长不变、粒宽不变、粒厚降低、粒重减轻;但糙米粒长变短、粒宽变窄、穗长变短、剑叶变窄,株高降低、抽穗期提前。OsSMG6基因对水稻粒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及水稻发育影响有重要意义,本发明为水稻品种改良育种提供了优质基因资源,大大推进了水稻育种进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和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水稻基因OsSMG6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重要的经济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主食来源。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当前稻米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更有着65%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这些现象均表明我国稻米生产与世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黎毛毛等,2008;徐匡迪和沈国舫,200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育种家通过对优质种质资源的应用和创新,水稻的单产水平产生了两次质的飞跃。半矮秆基因sd1的克隆及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通过多种培育方法相继育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熟期的半矮秆高产良种,使水稻产量经历了第一次飞跃。第二次水稻产量的飞跃是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特别是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近二十年以来,由于我国种质资源受限,水稻大面积产量增长缓慢(杨仕华等,2010),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如何实现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飞跃是当今水稻研究所面临的新挑战。
水稻单株产量主要由粒重、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三要素组成,而粒重主要受粒型和灌浆充实度所决定。粒型是一个典型的育种改良目标,其与粒长、粒宽、粒厚相关,既是重要的产量性状,也与外观品质、加工碾磨品质相关。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研究者对粒型性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籽粒的大小会受到颖壳空间的限制,近年来研究者对颖壳调控粒重的途径做出了解析:颖壳大小通常是颖壳细胞增殖和扩增相互协调的结果。一方面通过纵向、横向细胞增殖引起颖壳长度、宽度的增加使得籽粒粒长、粒宽增加且粒重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在不改变颖壳细胞数目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细胞长度或宽度改变粒型导致粒重变化;最后调控籽粒灌浆的基因则是通过改变粒厚使得粒重增加(XING和ZHANG,2010)。
水稻粒型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控制粒型各性状的基因之间存在互补和累加效应(宫李辉等,2011)。因此,鉴定水稻中调控粒型、粒重的基因可为我们解析粒型形成的分子机制,丰富粒型改变的调控网络,为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开展高效、精准的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水稻基因OsSMG6及其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水稻基因OsSMG6,其为编码如下蛋白质(a)或(b)的基因:
(a)由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或
(b)SEQ ID NO:3所示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有同等功能的由(a)衍生的蛋白质。
基因OsSMG6的核苷酸序列为:
I)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II)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和/或增加一个或多个核苷酸且表达相同功能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III)在严格条件下与SEQ ID NO:1所示序列杂交且表达相同功能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所述严格条件为在含0.1%SDS的0.1×SSPE或含0.1%SDS的0.1×SSC溶液中,在65℃下杂交,并用该溶液洗膜;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14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