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31638.5 | 申请日: | 2022-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9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顾天琪;高金岗;李超;张飞飞;张延阁;韩立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40 | 分类号: | B32B27/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梁宇珊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色 产品 耐热 性能 pu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人造革的技术领域。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包括PU面层和致密膜层,所述PU面层通过无溶剂PU粘合剂与致密膜层粘接,所述PU面层上设有涂饰层,所述致密膜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高固树脂95‑105份,交联剂6‑7.5份,阻燃剂5‑10份,流平剂0.55‑0.85份,消泡剂0.55‑0.8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9‑12份。本申请采用致密膜层与PU面层复合,在PU层上设置涂饰层,并采用无溶剂PU粘合剂将致密膜层与PU面层粘接在一起,有助于减少浅色PU革的老化和黄变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造革可以用作汽车内饰包覆材料,目前,汽车内饰包覆材料的色彩,具有浅色、艳色等年轻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从而追求青年群体的青睐。
人造革包括PVC革、TPO革和PU革等种类,一些人造革,还会通过烧贴工艺,将PU革等表面材料与海绵复合,制备成具有软触感的产品。但是,无论是哪种材质的浅色或艳色的人造革,耐热和耐光黄变性能均较差,容易发生老化和黄变的现象。尤其是复合海绵的人造革,海绵在烧贴过程中易产生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会加速PU革等表面材料老化,导致人造革的黄变现象更加严重。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耐热和耐光黄变的人造革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浅色人造革产品黄变,本申请提供一种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浅色产品高耐热性能PU革,包括PU面层和致密膜层,所述PU面层通过无溶剂PU粘合剂与致密膜层粘接,所述PU面层上设有涂饰层,所述致密膜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高固树脂95-105份,交联剂6-7.5份,阻燃剂5-10份,流平剂0.55-0.85份,消泡剂0.55-0.8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9-12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涂饰层可以提高PU革的耐光老化性能,本申请不采用烧贴工艺,采用无溶剂PU粘合剂将PU面层和致密膜层粘接在一起,可以减少产生氮氧化物。高固树脂在交联剂的作用下与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发生交联,有助于形成高密度的膜层,流平剂和消泡剂有助于减少膜层上的泡孔,阻燃剂增强膜层的阻燃性能,通过上述组分的协同配合,可以提高致密膜层的密度和无泡孔性能,能够减少氮氧化物在致密膜层内迁移,从而,有助于减少浅色PU革的老化和黄变现象。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高固树脂是固含量为120%-150%的PU树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PU树脂,成膜丰满厚实,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致密膜层的密度,减少致密膜层出现泡孔,从而减少氮氧化物发生迁移。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无溶剂PU粘合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聚醚多元醇95-105份,异氰酸酯100-110份,促进剂0.04-0.06份,熟化剂0.18-0.3份,流平剂0.15-0.25份,阻燃剂40-60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得到的无溶剂PU粘合剂,具有较高的初粘力,有助于将PU面层和致密膜层粘接在一起,而且,可以减少溶剂污染,使得制备的PU革更加环保。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PU面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PU树脂95-105份,DMF55-75份,醋酸乙酯15-25份,耐热色浆7-28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DMF就是N,N-二甲基甲酰胺,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PU树脂、醋酸乙酯和耐热色浆均可以很好的溶解于DMF中,由于采用耐热色浆,有助于提高PU面层自身的耐黄变性能,从而减少PU革发生黄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16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