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载火箭小直径不锈钢导管自动化酸洗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5628.2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2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曼;邹松华;尚洪帅;王帅东;刘铭锦;钱伟;陶现宾;杨程;杜鹏;赵彦广;丁艳霞;徐松;韩磊;于晓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3/04 | 分类号: | C23G3/04;C23G1/36;C23G1/08;B08B9/03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苏冲 |
地址: | 300462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载火箭 直径 不锈钢 导管 自动化 酸洗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运载火箭小直径不锈钢导管自动化酸洗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金属清洗剂对导管进行超声震荡除油;S2、将导管与清洗管道形成闭合酸洗回路;S3、清洗管道上设置接料嘴,酸液管道、冲液管道和吹扫管道分别通过一个接料嘴连通至清洗管道;S4、通过酸洗管道向所述闭合酸洗回路内注入酸洗介质,进行自动酸洗;S5、通过冲洗管道向步骤4的自动酸洗后导管内注入冲洗介质,进行自动冲洗;S6、通过吹扫管道向步骤5的自动冲洗后导管内注入吹除介质,进行自动吹除后完成导管清洗。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运载火箭小直径不锈钢导管自动化酸洗工艺,可有效去除导管内壁多余物,导管酸洗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导管酸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运载火箭小直径不锈钢导管自动化酸洗工艺。
背景技术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承担着推进剂加注、泻出,以及将一定流量、一定压力的推进剂输送到发动机入口的任务,其产品分布较广,遍布贮箱、仪器舱等火箭各处,工作环境复杂。
不锈钢导管是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压气、低压气、燃料输送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若导管内壁有多余物,极易堵塞管路、插头、阀门等,从而引起阀门失灵,阻碍信号传输一系列问题,导致火箭飞行失败。因而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对导管内壁清洁度相对常规不锈钢导管的要求相对较高,生产过程中对导管内壁多余物防控要求最为严格。目前,不锈钢导管在制造、运输、加工、焊接等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物、锈斑等多余物,均采用酸性溶液清洗的方式进行去除。
目前,不锈钢导管的酸洗仍采用手工酸洗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将小导管浸泡在酸性溶液中或将酸性溶液注射至导管内,保持一段时间,随后采用晃动或注射的方式交换导管内部溶液,循环操作数次,然后进行人工冲洗和吹干。
由于Φ10及以上的不锈钢导管,管径大、结构简单,通过人工酸洗的方式,酸洗后的导管满足验收要求,导管一次酸洗合格率可达80%;但是对于Φ8x1,Φ6x1的导管,由于管径较小、结构复杂、形状多样化,使用现有的手工酸洗工艺方法,小导管内壁频繁出现白斑、黄斑、氧化皮等多余物,导管一次酸洗合格率仅为50%左右,严重影响运载火箭总装进度。
现有的手工酸洗技术,对产品结构、尺寸等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人工操作水平要求极高,其具体技术缺点如下:
1、酸洗质量差,报废率高,生产成本较高。由于小直径导管管径较细,结构复杂,在溶液交换过程中,导管内部溶液更换不充分,且在冲洗过程中,冲洗水的压力及水量无法达到平衡,最终无法满足导管内壁氧化皮冲洗要求,导致导管内壁白斑、黄斑、氧化皮等多余物频繁出现,产品报废率和返修率较高,补投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均增加。
2、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运载火箭总装进度。由于现有的小直径导管手工酸洗质量较差,大量导管需经过数次返修或重新投产,使导管生产周期延长3倍以上生产周期,严重影响导管装配进度,导致其他零件无法按时装配,延误运载火箭总装周期,对运载火箭按计划发射产生隐患。
3、安全风险高。现有酸洗溶液成分为硫酸、硝酸、氢氟酸,操作人员长期在酸性环境下工作,强酸会侵害人体,且导管生产转移、冲洗等操作过程中,酸液易溅伤人体,安全风险较高,安全生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运载火箭小直径不锈钢导管自动化酸洗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小直径不锈钢导管的酸洗需人工操作,酸洗效率低,酸洗质量不可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运载火箭小直径不锈钢导管自动化酸洗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金属清洗剂作为除油介质,对导管进行超声震荡除油;
S2、将导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至清洗管道的出料端、入两端,使得导管和清洗管道形成闭合酸洗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56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