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8708.5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9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樑;赵明丽;王子龙;谭金超;丰彦冬;王东升;郭加加;李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31/58;G01R1/04;G01R1/20;G01K1/14;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安孔川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线束短 路过 测试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包括车载电器,车载电器的两端对应连接有电子负载,车载电器与电子负载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连接有用于检测被测回路短路过流的分线器,分线器上连接有用于采集被测回路数据信息的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有用于控制分线器通断的控制模块;车载电器的两端还连接有用于对车载电器和电子负载供电的电源模块。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及方法实现汽车线束短路过流自动化测试,提高了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的可靠性、便易性,改善了测试的效率,有效避免了测试过程可能存在的接线错误及线束自燃引起的安全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电气系统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汽车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汽车电子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微型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器在汽车上广泛应用,整车搭载的电器数量随之增加,整车电气系统功率逐渐增大,电气设备在提升汽车行驶稳定及舒适性、改善动力及经济性、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使诸如娱乐、办公和通讯等新功能运用到汽车上,为实现电器功能,所需的控制器、线束、保护装置、接地装置的数量增多,如果电气回路的线束与保险丝不匹配,将导致线束烧损、引起车辆自燃,增加驾驶安全隐患;因此,需对针对汽车线束开展短路过流测试。
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用于验证指定电器回路的电路保护系统性能,电路保护系统包括断路器、保险丝或熔断器件等所有的电路保护元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电路保护系统、整车线束线径选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确定电路保护器件具备足够的电气系统保护能力,该测试记录、存储流经电路保护系统的电流数据与波形、保险丝熔断时间、导线温度,记录导线、继电器、接插件等电气设备的损坏现象。
现行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及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汽车上装配的线束线径有不同的规格,故要求提供同等规格的线束进行原车负载接插件与电子负载的连接,每次测试时需要更换不同线径的线束,反复更换线束严重影响测试效率;
2、以往的测试方法中,一般在原车线束上布置温度传感器用以监控回路温升,原车线束一般被波纹管及胶带缠绕,很难暴露单根线束,此外原车线束可能存在线长较短情况,以上原因导致不方便布置温度传感器;
3、以往的测试方法中,通过机械开关进行回路通断控制,机械开关响应速度慢,短路测试时大部分保险丝熔断时间不超过0.5s,开关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所采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4、以往的测试方法中无法实现自动化,仅通过人为观察进行测试结果的判断及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人为因素可能导致测试数据记录失败或因不能及时停止测试导致线束自燃;
5、以往的测试方法中,由于测试人员疏忽,可能出现正负极反接情况,进而导致保险丝误熔断。
故此,本专利申请了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及方法,以解决测试时,需要更换不同线径的线束,反复更换线束严重影响测试效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线束短路过流测试系统,包括车载电器,车载电器的两端对应连接有电子负载,车载电器与电子负载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连接有用于检测被测回路短路过流的分线器,分线器上连接有用于采集被测回路数据信息的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有用于控制分线器通断的控制模块;
车载电器的两端还连接有用于对车载电器和电子负载供电的电源模块。
进一步的,分线器包括干路线束和支路线束,干路线束的数量为一条,支路线束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支路线束并联连接,干路线束的一端与电子负载连接,干路线束的另一端分别与多条支路线束连接,多条支路线束的另一端与车载电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87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