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96995.2 | 申请日: | 2022-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0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 发明(设计)人: | 鲍守骏;何水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鲍守骏 |
| 主分类号: | B24B29/02 | 分类号: | B24B29/02;B24B27/02;B24B55/06;B24B27/00;B24B55/12;B24B4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200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铸铁 平台 表面 抛光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机加工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包括待抛光平台;所述待抛光平台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靠近上端边缘位置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支撑杆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行走单元;左侧所述支撑杆左侧外表面上端中间偏上位置固定连接有控制器;以及抛光处理机构,所述抛光处理机构设置于两支撑杆之间中间偏上位置。本发明能够速率稳定且有效的待抛光平台表面进行抛光,速率恒定且可控,降低由于速率过快导致灰墨铸铁平台表面得不到有效抛光现象的发生,降低由于速率过慢导致抛光时间过长进而造成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过度现象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加工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铸铁平台,又称为铸铁平板,属于建筑工具,外观基本上是箱体式,工作面有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材料为HT200-300、QT400-600,铸铁平台的整体规格最大为4米×8米,大于此规格可以多块拼接,使用磨损后,可以重新修刮恢复其精度,可用涂色法检验零件平面度,具有准确、直观、方便的优点,在经过刮研的铸铁平板上推动表座、工件比较顺畅,无发涩感觉,方便了测量,保证了测量准确度。
现有的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都是通过电动砂轮机对灰墨铸铁平台表面进行抛光,由人工对抛光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人工调整使电动砂轮机能够对灰墨铸铁平台表面全面的抛光。
现有技术中对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在工作时,由人工对电动砂轮机的抛光位置进行调整,在使用时需要人工推动横梁,使毛刺能够对灰墨铸铁平台进行前后方向上的表面进行抛光,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推动横梁存在速率不恒定的现象,造成毛刺对灰墨铸铁平台表面前后方向上的表面抛光程度存在差异,人工推动横梁的速率过快会导致灰墨铸铁平台表面得不到有效的抛光,推动横梁的速率较又会导致灰墨铸铁平台表面局部因抛光时间过长而出现橘皮现象,即抛光过度。
为此,提出一种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灰墨铸铁平台表面抛光处理系统,包括待抛光平台;支撑杆,对称设置于所述待抛光平台左右两侧;两个支撑杆之间靠近上端边缘位置固定连接有横杆;行走单元,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下端面;控制器,固定连接于左侧所述支撑杆左侧外表面上端中间偏上位置;以及抛光处理机构;所述抛光处理机构设置于两支撑杆之间中间偏上位置,能够对待抛光平台表面进行抛光处理。
优选的,所述抛光处理机构包括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设置于两支撑杆之间中间偏上位置;所述活动板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放置腔,且所述放置腔贯穿活动板下表面;所述放置腔内部设置有活动壳体;所述活动壳体前侧外表面中间位置贯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一端贯穿活动壳体后侧外表面延伸至其外部;所述第一转动轴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放置腔下表面对应齿轮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齿条,且所述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外圆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蜗轮环;所述活动壳体内腔体上表面中间偏右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且所述蜗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活动壳体下表面上;所述蜗杆与蜗轮环啮合连接;所述活动壳体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下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嵌入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抛光轮。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外表面靠近下端边缘位置设置有吸尘机构;所述吸尘机构包括挡尘壳体;所述挡尘壳体固定连接于固定块外表面靠近下端边缘位置;所述挡尘壳体上端外表面中间偏前位置开设有集尘口;所述挡尘壳体上端外表面对应集尘口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集尘腔;所述集尘腔内表面固定连接有除尘袋;所述固定块左侧外表面中间偏上位置通过销杆固定连接有抽吸泵,且所述抽吸泵的抽吸口贯穿固定连接于集尘腔上端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活动壳体在放置腔内移动至最左端或最右端时,挡尘壳体与较近的支撑杆之间保持8~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守骏,未经鲍守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969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