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放空漏失井段测井曲线重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2940.6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0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孙致学;宋文铜;李吉康;谭涛;李小波;谢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V1/46 | 分类号: | G01V1/46;G01V1/50;G06F30/20;G06K9/62;G06N3/08;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重庆晟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8 | 代理人: | 王海凤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酸盐 岩缝洞型 油藏 放空 漏失 测井 曲线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放空漏失井段测井曲线重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通过对地震反演属性体进行重采样;建立地震属性参数地质模型,随后对目的层内所有钻井沿井筒提取上述地震属性参数曲线;再以获取到的目的层所有完整曲线的关键井为样本数据,构建多个隐含层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多次迭代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建立地震属性参数曲线与测井曲线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终以无测井曲线钻井的地震属性参数为输入,应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生成目标井的缺失测井曲线。使用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缝洞型油藏漏失防空段基础信息缺失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生产开发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放空漏失井段测井曲线重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世界油气的储量和产量上均位居前列,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据统计,全球碳酸盐岩油藏中有30%以上为缝洞型油藏。我国西部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该类油藏生产价值巨大,是中国石油产量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缝洞型油藏在多期构造运动和古岩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由于缝洞型油藏存在着多储集空间、多流动模式共存等特性,致使油田钻井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以钻至放空地带为一类典型问题。当钻井转至放空地带时往往采用裸眼完井,对于该类井通常存在测井数据及地质数据缺失情况,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无法掌握其类井附近地产孔渗物性,致使无法确定合理的生产数据。因此缝洞型油藏放空井测井曲线及地质数据的获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测井数据才能准确分析相关地质因素,从而较好指导生产实践。
目前有关钻井测井曲线获取方式多种多样,有常规经验法预测、模拟测井技术、数字测井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等,但上述技术对于缝洞型油藏放空井测井曲线获取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屏障,致使预测结果偏差较大。
例如,常规经验法及成像测井技术为当前实际矿场获取测井曲线的常用技术,但传统方法对于缝洞型放空井测井曲线预测存在着较大的不适应性。首先,常规经验法预测测井曲线精确性偏差大问题突出,对于传统砂岩致密储层来说,偏差相对处于可控范围,但对于缝洞型油藏,由于其存在多储集空间、多流动模式,传统常规经验法偏差大问题所展现的弊端被成倍放大。其次,采用成像测井方式获取测井曲线数据为当前主流方式之一,但由于成像测井技术需将测试探头下入惊吓,该方法测试精度较高,适应性较广,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埋深往往大于5000m,采用成像测井方式下入探头较为困难,实施成本较大,且缝洞型油藏放空井所处空间往往为m级储集空间,该储集空间下成像测井所获数据往往带有一定偏差。其他已知的现有技术中也未提及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放空井段测井曲线重构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缺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放空漏失井段测井曲线数据致使对地质的预测结果偏差较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放空漏失井段测井曲线重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确定测试油藏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并确定油藏储层单元内实钻井存在放空井段,对存在放空井段的目的层油藏储层单元进行地震测试,获得目的层油藏储层单元地震属性体,该目的层油藏储层单元地震属性体包括油藏地质信息及测井、录井信息;
S200:基于油藏地质信息及测井、录井信息建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并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构建该目的层油藏储层单元的地震属性参数地质属性模型;
S300:将地震属性参数地质属性模型中的地震属性参数作为输入,地震属性参数包括张量、阻抗、相干体,应用Make logs方法通过地震属性参数地质属性模型获取目的层油藏储层单元内的所有实钻井放空段的地震属性参数曲线;
S400:建立地震属性参数曲线与测井曲线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29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