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型红外光声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5575.6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9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王韬;喻宏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G01N21/350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甘茂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红外光 co base sub | ||
本发明属于环境气体检测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微型红外光声CO2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用以解决传统传感器测试结果误差大、体积大等缺陷。本发明采用光声效应的原理,提出创新的非谐振型的光声腔,红外光在腔室内多次反射增强CO2气体分子对入射光的吸收,从而激发出更强的热声波;并且匹配红外辐射光源与光源调制频率,实现CO2气体浓度的测量。相对于传统的传感器,本发明传感器尺寸得到大大缩小,工作在较低的调制频率(20Hz‑40Hz)下,并配合大功率MEMS红外光源获得了更大调制深度和信号强度,获得了更低的探测下限;综上,本发明具有尺寸更小、成本更低,且灵敏度高、响应快、寿命长、检测范围宽等优点,适合大批量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气体检测领域,涉及基于光声效应的CO2传感器。具体提供一种微型红外光声CO2传感器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CO2作为空气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浓度过高时会使人疲惫、引发呼吸困难的健康问题,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同时,CO2是大气当中的一类重要的温室气体,近年来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以及频发的极端天气都与之密切相关;因此,一款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CO2传感器,对于改善人类空气质量和改善呼吸健康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现有的气体传感器,较为成熟的有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和红外气体传感器;其中,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缺点有两点:第一、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寿命有限、通常在使用一年后就会发生严重的漂移、第二、电化学传感器工作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的过程会消耗掉待测气体;而红外气体传感器多为NDIR型红外气体传感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关系服从比尔—朗伯吸收定律,红外光穿过吸收室,吸收室内的样本气体的各个组分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经过吸收室的红外线照射到热电堆上,与未经吸收的红外光产生的信号进行比对,即可获得目标气体的浓度。NDIR气体传感器存在的缺点主要是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其在信号响应时需要检测红外光在吸收式的衰减,而气体中的少量灰尘或者其他物质会使得光发生散射降低出射光的强度,使得测试结果出现误差;同时,在对室内空间进行CO2检测时,人体对于CO2的浓度又极为敏感,在1500-2000ppm浓度时、即会出现疲惫等症状,对该低浓度的CO2进行准确测试,传统的NDIR传感器往往需要需要十几厘米长度的吸收室,但碍于新风设备空间不足等因素,传统的NDIR传感器的体积受到严格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NDIR型红外气体传感器测试结果误差大、体积大等缺陷,提供一种微型红外光声CO2传感器及检测方法;本发明采用光声效应的原理,提出一种创新的非谐振式的光声CO2传感器,大大的缩小气体传感器的尺寸;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寿命长、检测范围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微型红外光声CO2传感器,包括:控制模块、光源模块、非谐振式光声腔、以及声波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信号发生器与处理器模块,所述非谐振式光声腔包括:光声腔腔体2、盖合于光声腔腔体顶端的顶盖1及盖合于光声腔腔体底端的底座3,所述光源模块包括:红外光源4与滤光片5,所述声波检测模块包括:麦克风6与锁相放大器,所述MEMS辐射红外光源设置于顶盖的下方、滤光片设置于MEMS辐射红外光源下方,所述麦克风设置于底座的上方;
所述光声腔腔体顶端的中心位置开设进光口2-1、底端的中心位置开设声波检测通道2-2、侧壁开设正对的进气孔2-3与出气孔2-4,所述进光口正对MEMS辐射红外光源与滤光片,所述声波检测通道正对麦克风;并且,构成光声腔腔体的外壳顶端开设有用以容纳MEMS辐射红外光源与滤光片凹槽、底端开设有用以容纳麦克风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光声腔腔体呈圆柱形,其进光口的直径与红外光源的直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55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