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吸附性碳分子筛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2887.1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2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沈建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鑫空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348 | 分类号: | C01B32/348;C01B32/354;C01B32/306;C01B32/366;C01B32/318;C01B32/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德桢;白淑贤 |
地址: | 313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性 分子筛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碳分子筛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吸附性碳分子筛制备方法,第一步工作人员将其一定比例的萨冉树脂、碎木屑、无烟煤、酚醛树脂、水、淀粉胶黏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本发明通过加入冉树脂、碎木屑、无烟煤、酚醛树脂、水,有利于原料的添加,同时减少碳分子筛合成时,刺激性气体的产生,通过加入酚醛树脂,有利于起到一定粘结原料的作用,同时缩小其表面吸附孔的大小,继而增加其碳分子筛的吸附性,通过加入3‑甲基戊烷,有利于起到收缩碳分子筛表面吸附孔的作用,继而增大其碳分子吸附力的作用,本发明通过设有回收加热这一步骤,继而使其碳分子筛可以进行重新回收利用,继而减少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分子筛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吸附性碳分子筛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分子筛是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吸附剂,是一种优良的非极性碳素材料,制氮碳分子筛用于分离空气富集氮气,采用常温低压制氮工艺,比传统的深冷高压制氮工艺具有投资费用少,产氮速度快、氮气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它是工程界首选的变压吸附空分富氮吸附剂,这种氮气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子工业、食品工业、煤炭工业、医药工业、电缆行业、金属热处理、运输及储存等方面广泛应用;
而现有的碳分子筛在使用的过程中,碳分子筛是非极性吸附剂,对极性分子水没有特别的亲和力,但因碳分子筛表面有可能存在微量具有极性的碳氧复合物,对大气中的含湿气体、C02等产生亲和,从而降低了碳分子筛的有效吸附量,另外,碳分子筛长期使用后也会失活,而常规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重新使用新的碳分子筛进行更换使用,但是碳分子筛可进行再生使用,所以对于直接进行更换使用的话,继而会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且传统的碳分子筛吸附率相对较低,继而导致其使用率相对较低,所以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新型高吸附性的碳分子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吸附性碳分子筛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吸附性碳分子筛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第一步工作人员将其一定比例的萨冉树脂、碎木屑、无烟煤、酚醛树脂、水、淀粉胶黏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继而得到混合料;
S2、将步骤S1中的气体放入到反应釜的内部,同时向其内部通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进而进行高温碳化,使其得到碳化物;
S3、将其步骤S2内得到的碳化物通过人工放入到碱溶液中进行活化,且活化一定时间之后,需要进行水洗作业,同时进行干燥作业;
S4、将其步骤S3内得到的活化物,放入到另一组反应釜的内部,同时向其加入一定量的3-甲基戊烷,同时将其蒸汽以及惰性气体送入到反应釜的内部,对其原料进行碳沉积补孔处理,一定时间之后,即可得到碳分子筛;
S5、当其步骤S4中碳分子筛使用一定时间之后,其吸附的效率会相应的降低,此时只需要将其使用后的碳分子筛放入到反应釜的内部,同时向其通入一定量的蒸汽,进行加热处理,加热一定时间之后,继而恢复其碳分子的吸附性。
其中所述在S1步骤中,所述冉树脂、碎木屑、无烟煤、酚醛树脂、水、淀粉胶黏剂加入的比例为1:10:3:2:6:1。
其中所述在S2步骤中,所加入的惰性气体为氮气,同时计入的氮气量与混合料的比例为1:3。
其中所述在S2步骤中,其碳化的温度需要控制在600—700度之间。
其中所述子啊S3步骤中,其使用的碱溶液为NaOH溶液,且其溶液的浓度为浓度为0.9~7mol/L,且加入的碱溶液量与碳化物的比例为1.2:1。
其中所述在S3步骤中,其进行水洗时,其水流的速度应控制在0.5m/s,且在其活化物干燥时可采用鼓风干燥机,且需采用常温风进行风干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鑫空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鑫空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8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