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油脂计量检测方法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6888.5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9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葛中芹;李旭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1/76 | 分类号: | G01F1/76;G01F15/06;G01F15/12;G01F15/14;G01F15/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 油脂 计量 检测 方法 装置 | ||
一种食用油脂计量检测装置,包括质量流量计本体,所述质量流量计本体(13)的进液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进油管,所述质量流量计本体的出液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油管(18),所述进油管(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法兰盘(6),所述出油管(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法兰盘(1),所述质量流量计本体(13)的外侧对称设置有后壳体(15)和前壳体(17),所述前壳体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9),同时配套设计了相应软件程序进行高精度流量控制与测量,通过导线将安装在进油管上的电磁阀、质量流量计本体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以控制电磁阀的打开与关闭。具有高精度测量、实时动态显示结果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方法与装置,具体是一种食用油脂计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油脂,也称作液体植脂末、液体奶精等;食用油脂有动物脂肪和植物油两大类,其中植物油有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芝麻油、葵花子油、亚麻油、核桃油、玉米油、米糠油,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羊油、鸡油等,在进行油脂计量检测时,通常在输油管道上安装质量流量计进行检测,质量流量计是一个准确、快速、高效的计量测量检测仪表,它直接测量通过流量计的介质的质量。
传统用于食用油脂植物油的质量流量计安装在管道上缺少防护结构,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其表面容易附着灰尘,对质量流量计造成污染,不利于质量流量计的使用。此外,很多传统质量流量计并没有配套完整的软件系统,以精确控制硬件设备中的自控开关阀并对反馈回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与显示。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食用油脂计量检测装置对其进行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和装置种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食用油脂计量检测方法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食用油脂计量检测装置,包括质量流量计本体,所述质量流量计本体的进液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进油管,所述质量流量计本体的出液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油管,所述进油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法兰盘,所述出油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法兰盘,所述质量流量计本体的外侧对称设置有后壳体和前壳体,所述前壳体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所述后壳体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与两个第一固定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共同设置有两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螺帽和螺丝,所述螺丝的一端横向贯穿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后与螺帽螺纹套接,所述前壳体的前侧贯穿固定连接有透明观察窗。
进一步:所述出油管与进油管的管径相同。
再进一步:所述透明观察窗的前表面与前壳体的前表面齐平。
再进一步:所述透明观察窗为透明玻璃材质。
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壳体的前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横向贯穿固定套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清灰刷毛,所述清灰刷毛与透明观察窗的前表面贴合,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柄。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有PLC控制器,所述进油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和质量流量计本体均通过导线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以及相应的程序设置。程序的设置包括:程序的初始化,包括测量油脂数据的清零、测量油脂历史数据的恢复等;程序的执行逻辑,通过建立电磁阀的开关状态与油脂计量状态的的逻辑状态表,得出逻辑函数,利用PLC的逻辑指令实现其函数关系(其中包括I/O分配、PLC梯形图等);最后,还设置了保护程序,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操作引起逻辑混乱,保证油脂测量装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程序总体执行如下方法:
1、流量计进口自控阀门在开始工作时先自动打开,再打开流量计出口自控阀门,油脂进入流量计开始工作,完毕后先关闭流量计出口阀门,再关闭流量计进口阀门,流量计输出信号显完成一个计量周期。通过编程实现以下步骤:可在显示屏上设置计量油脂的多少以控制电磁阀的打开与关闭时间,做到精准测量;或是无进油脂状态时自动关停电磁阀,最终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流经质量流量计油脂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68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