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6001.2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8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魏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友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1 | 代理人: | 储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冷却循环系统,连接至产生热量的负载,包括循环泵,换热循环管路,吸热循环管路,连接于循环泵与吸热循环管路的脱气装置,以及稳压罐;换热介质流经脱气装置后,在循环泵的驱动下泵入换热循环管路,换热循环管路将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重新回流入吸热循环管路;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接入设置于脱气装置与循环泵之间的第二管道,第二管道设置压力传感器,当第二管道中的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时,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向第二管道中压入换热介质,以保持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通过本申请,不仅实现了冷却循环系统向负载所输出的换热介质的压力恒定,并能够有效地排出空气,从而确保了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部署由数量众多的服务器,并由多个服务器部署形成服务器集群。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冷却系统予以散热。相对于风冷而言,由于水冷系统具有更大的比热容,因此具有更为优异的散热效果。
申请人经过检索后发现,公告号为CN21479272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数据中心利用自来水冷却与余热回收。该现有技术通过增压泵、回流泵及管道实现冷却与余热回收。诸如前述用于服务器进行冷却降温的现有技术在安装并启动后需要向封闭管道内注入换热介质(例如,水或者防冻型冷却液)过程中,封闭管道内的空气无法被有效地被排出;此外,由于换热介质溶解有一定量的空气,当冷却系统启动后,换热介质循环地流动至服务器,以对服务器通过换热介质的热交换效应以冷却服务器等负载的过程中,会因为换热介质吸收热量而导致气体析出,从而在封闭管道中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换热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无论在冷却系统启动过程中,还是在运行过程中,均存在因为封闭管道内存在一定量的空气所导致的换热介质换热效率的大幅降低的缺陷,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用于对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等产生热量的装置进行冷却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的换热效率不佳。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对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等产生热量的装置进行冷却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冷却循环系统,用以解决前述技术缺陷,尤其是为了实现在该冷却循环系统在安装启动过程中彻底排出空气,并实现该冷却循环系统在对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进行持续地冷却过程中,有效地排出空气,以保持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循环系统,连接至产生热量的负载,包括:
循环泵,换热循环管路,吸热循环管路,连接于所述循环泵与吸热循环管路的脱气装置,以及稳压罐;
所述换热介质流经所述脱气装置后,在所述循环泵的驱动下泵入所述换热循环管路,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将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重新回流入吸热循环管路;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接入设置于所述脱气装置与循环泵之间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压力传感器,当第二管道中的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时,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向第二管道中压入换热介质,以保持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循环管路与吸热循环管路之间设置隔离换热介质的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热循环管路包括向负载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三管道,以及自负载重新回流吸收负载所产生的热量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所述脱气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
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包括向第一热交换装置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五管道及自第一热交换装置重新回流经过热交换处理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六管道,以通过所述第六管道向连接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负载导入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储液罐,补液泵以及补液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60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