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6001.2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8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魏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友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1 | 代理人: | 储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循环系统 | ||
1.冷却循环系统,连接至产生热量的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
循环泵,换热循环管路,吸热循环管路,连接于所述循环泵与吸热循环管路的脱气装置,以及稳压罐;
所述换热介质流经所述脱气装置后,在所述循环泵的驱动下泵入所述换热循环管路,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将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重新回流入吸热循环管路;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接入设置于所述脱气装置与循环泵之间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压力传感器,当第二管道中的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时,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向第二管道中压入换热介质,以保持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循环管路与吸热循环管路之间设置隔离换热介质的隔离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循环管路包括向负载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三管道,以及自负载重新回流吸收负载所产生的热量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所述脱气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
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包括向第一热交换装置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五管道及自第一热交换装置重新回流经过热交换处理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六管道,以通过所述第六管道向连接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负载导入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储液罐,补液泵以及补液管路;
所述补液管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液罐底部的第七管道,连接第七管道并接入补液泵的第八管道,以及与补液泵连接的第九管道,所述第九管道通过第十管道及第十一管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与储液罐;
所述第九管道依次设置止回阀与第一手动阀,所述第十管道设置第二手动阀,所述第十一管道设置第一电磁阀,并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时,导通所述第一电磁阀并延时设定时间后闭合,以通过第十一管道向所述储液罐内导入换热介质,所述第七管道设置第二电磁阀,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小于预设压力阈值时,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通过补液泵经由所述第七管道、第八管道、第九管道及第十管道向第二管道内补充换热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储液罐的顶部与脱气装置的顶部连接一透明管,所述透明管设置第三手动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以向所述第二管道内加入换热介质的加液管路;
所述加液管路包括加液管,以及
接入加液管中的过滤器、第三手动阀、第四手动阀以及第三电磁阀,所述加液管接入第八管道;当首次向所述第二管道内加入换热介质时,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均呈闭合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连接第八管道的排空管,所述排空管设置第五手动阀。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第十二管道,连接所述第六管道的第十三管道,连接所述第十二管道与所述第十三管道的第十四管道,以及电动三通比例阀;所述电动三通比例阀接入所述第十二管道并连通所述第十四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1包括冷却塔、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容积式换热器或者管式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热交换装置,所述第十二管道向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导入换热介质,并通过第二热交换装置将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通过第十三管道导入至第六管道;
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包括空气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或者电热半导体制冷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600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