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及其在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3860.6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4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有志;刘亚星;裴艳艳;樊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12 | 分类号: | C12N9/12;C12N15/54;C12N15/82;A01H6/46;A01H5/00;A01H6/20 |
代理公司: | 南宁市吉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25 | 代理人: | 李秋琦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丝氨酸 苏氨酸 蛋白激酶 基因 及其 提高 植物 耐旱性 耐盐性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及用途,所述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的序列如SEQIDNO.1所示,将所述的基因转入其他植物中,得到转基因植株,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和耐盐性。本发明提供的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是一种新的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基因,为改良耐旱性和耐盐性较差的玉米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作物利用异源基因技术提高耐旱性和耐盐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可用于植物分子育种,能够解决传统选育的效率低和周期长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及其在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应用。
背景技术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何提高植物抗旱并促进相关的分子育种是植物抗逆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作为分子定向育种,功能基因是其关键,由于抗旱机制的复杂性,不断挖掘新的功能基因就成为利用转基因开展分子育种的前提。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耐旱作物,因此,研究玉米的耐旱、耐盐基因,有助于从中挖掘新的功能基因,为未来的转基因分子育种提供可用的储备基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及其在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应用,该基因具有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功能。
上述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所述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具有1350个碱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表达载体,其含有所述的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所述表达载体如pET-28a、pCAMBIA2301、pSP72、pROKII、pBin438、pCAMBIA1302、pCAMBIA1301、pCAMBIA1300、pBI121、pCAMBIA1391-Xa或pCAMBIA1391-Xb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宿主细胞,其含有所述的表达载体转化的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在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方法,将SEQ ID No.1所示的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植物中,获得表达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的转基因植物。
其中,所述重组表达载体为载体pCAMBIA1301,重组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构建方法是将NocⅠ和PmlⅠ识别位点间的序列替换为SEQ ID No.1所示的DNA序列。
其中,所述重组表达载体可通过使用农杆菌介导、Ti质粒、植物病毒载体、直接DNA转化、微注射、电穿孔等常规生物技术方法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从导入SEQ ID No.1所示的基因的受体植物中筛选所述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表达的植物,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
其中,所述转基因植物理解为不仅包含将所述基因转化受体植物得到的第一代转基因植物,也包括其子代。对于转基因植物,可以在该物种中繁殖该基因,也可用常规育种技术将该基因转移进入相同物种的其它品种,特别包括商业品种中。所述转基因植物包括种子、愈伤组织、完整植株和细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及其用于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用途,通过将基因导入受体植物中,获得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植物的耐旱性和耐盐性都得到了提高。本发明提供的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是一种新的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的基因,为改良耐旱性和耐盐性较差的玉米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作物利用异源基因技术提高耐旱性和耐盐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可用于植物分子育种,能够解决传统选育的效率低和周期长的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38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足显微外科接指装置
- 下一篇:棒状拉伸试样断后伸长率测定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