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膜、电池隔板、电池、和具有膜的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56778.0 | 申请日: | 2017-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9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民;杰拉尔德·P·拉米雷斯;卡尔·F·休米斯顿;查尔斯·E·海瑞;蒂隆·S·菲尔茨;迈克尔·A·布拉斯维尔;罗纳德·A·普罗克特;罗尼·E·史密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尔格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40 | 分类号: | H01M50/40;H01M50/403;H01M50/414;H01M50/417;H01M50/423;H01M50/4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王景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20 | 代理人: | 王景林;任秀英 | 
| 地址: | 美国北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隔板 具有 装置 | ||
一种用于电池隔板的膜,其包括:干法拉伸的微孔聚丙烯薄膜,其孔纵横比(MD/TD)为1.0、三维孔球形度系数(MD/TD/ND)为1.0至2.0,平均孔径为0.09‑0.99微米;机器方向拉伸强度与横向拉伸强度的比率为1.4‑1.6;横向(TD)拉伸强度为500‑700Kg/cm2;90℃下1小时的TD收缩率为0.1%或0.2%;并且,当所述膜用于可充电锂电池时,在10C的充电和/或放电性能条件下,可充电锂电池的充电容量至少为108.64mAh/g。根据本发明的膜,具有改善的强度、高孔隙率,优异的充电倍率和/或充电容量性能,用于高功率和/或高能量应用、电池、装置、系统和/或车辆等。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优先权日是2016年1月29日;原国际申请日是2017年1月27日;原国际申请号为PCT/US2017/015230;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日期是2018年9月5日,中国申请号是201780015469.4;原发明名称是《改进的隔板、电池、系统、车辆和相关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No.15/009,888的优先权和权益,在此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根据至少选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或申请涉及新型或改进的电池隔板、基膜或膜、电池、电池单元、装置、系统和/或车辆,和/或制造和/或使用这种隔板、薄膜或膜、电池、电池单元、装置、系统和/或车辆的方法等。根据至少某些实施方式,本发明或应用涉及双轴取向多孔膜、包括双轴取向多孔膜的复合材料、双轴取向微孔膜、双轴取向大孔膜、电池隔板、平板膜和/或具有改进的充电容量的液体保留介质,和/或相关方法,和/或制造方法、使用方法等。根据至少某些选定的实施方式,可能优选的本发明的干法工艺隔板可为双轴拉伸并且具有10μm和25μm之间的优选厚度范围,其具有改进的强度、高孔隙率和出乎意料和/或令人惊讶的高充电容量,例如,高达10C倍率的充电容量。此外,可能优选的本发明的隔板或膜的高充电容量和高孔隙率可在可再充电和/或二次锂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中提供优异的充电倍率和/或充电容量性能,用于高功率和/或高能量应用,例如仅作为示例,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根据至少某些特定实施方式,本发明涉及用于二次锂电池的改进微孔电池隔板,在二次锂电池中或用于二次锂电池的具有增强的或高充电倍率和/或增强的或高充电容量的改进的微孔电池隔板,和/或相关的制造、使用方法等。
背景技术
孔聚合物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制备。有几种方法是已知的,并且可能对所得的膜所具有的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参见,例如,Kesting,Robert E.所著的“SyntheticPolymeric Membranes,A structural perspective”第二版,约翰威立出版社,纽约,(1985)。制备多孔聚合物膜的三种众所周知的方法包括干拉伸(也称为干法和/或法)、湿法和颗粒拉伸法。
干法包括至少三个步骤:挤出、退火和拉伸。在挤出的聚合物前体的拉伸过程中形成孔。这种拉伸可以为单向,或者机器方向(MD)。参见,例如,Kesting的著作,同上,第290-297页,在此引用作为参考。湿法,也称为相转化,涉及聚合物树脂与加工油或增塑剂和/或其它添加剂的混合,然后,挤出混合物并除去加工油或增塑剂。在湿法过程中,当加工油被除去时形成孔。参见,例如,Kesting的著作,同上,第237-286页,在此引入作为参考。在颗粒拉伸过程中,将聚合物原料与颗粒混合,并挤出混合物。当拉伸期间聚合物和颗粒之间的界面由于拉伸力而破裂时形成孔。参见例如美国专利No.6,057,061和No.6,080,507,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尔格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赛尔格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67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